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语境下的隐喻理解

曹军  
【摘要】:隐喻发生的语境和隐喻的语义预设相互影响,决定了隐喻的理解。语境确定了语言表达式是否需要隐喻理解。语境还在在表达式的语义基础上,生成合理的隐喻理解的视角,决定隐喻意义的产生,参与并决定了到隐喻表达式的合适性和可接受性。语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一切必要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毅;;认知语境在语言转述构建及理解过程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曹悦;;顺应—关联模式下谎言运作机制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龚青莲;;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刘文;;浅析语境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5 张畅;陈颖;;言说空间的折叠: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隐喻——以赖和、杨逵、吴浊流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琼;;浅谈语境和翻译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张乐;;寓于语境的听力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赵华俊;;隐喻视角下的民航英语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9 陈莉明;;语境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10 陈元;;隐喻相异性的理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1 徐帅;;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12 魏建华;;钱钟书的“两柄多边”隐喻理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3 韩雪;张爽;;语境的构成要素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14 谢上连;;语篇翻译中信息重构探究:语境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5 刘尚荣;王晓宇;王兰;;浅谈语境与对外汉语词语释义教学[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16 张博;;浅析外国名著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施托姆的小说《茵梦湖》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7 蒙岚;周晓玲;;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1年07期
18 唐丽君;;跨文化交际中言者意义的推断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7期
19 汪小琳;朱汉雄;;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认知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20 郭树林;郭剑;;语境及其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郦帅;;A New Term in Communication——A Survey of the Chinese Polite Phrase‘bu hao yi si’(不好意思)[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朱仁泉;王敬欣;;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同干扰信息的抑制效率:来自眼动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杨梅;英语冠词二语习得的交互阐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素青;法庭言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2 张竞辉;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习语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3 关琳;关联理论与英语幽默的理解[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郑加玲;语篇连贯中语境因素作用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窦栋有;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刘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张蕾;英语教学中委婉语对语境依赖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杨兴功;“没有”比较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广军;禁忌语应用适当性的动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永祥;强化学习 提升“三力”[N];邯郸日报;2007年
2 刘涛;类比可提升产品促销语的效力[N];电脑商报;2007年
3 朱光磊 盛林(作者分别为天津市监察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教师);过程防腐:将反腐败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军;江作良的淡定人生[N];中国证券报;2006年
5 代迅;建设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必要与可能[N];文艺报;2008年
6 悟空;从“小综合”到“大综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8 8630部队政委 杨乘;在贴近实际解决问题上下功夫[N];人民武警;2008年
9 河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韩建民;像读小说一样读科学[N];科技日报;2001年
10 启东市财经职业高级中学 龚剑燕;浅谈数学概念教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