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广域滑坡灾害隐患InSAR显著性形变区深度学习识别技术

吴琼  葛大庆  于峻川  张玲  李曼  刘斌  王艳  马燕妮  刘宏娟  
【摘要】:全面识别和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实际需求。目前,基于InSAR技术和深度学习相结合用于广域尺度下地质灾害隐患智能识别应用效果与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本文基于Stacking InSAR技术获得地表形变相位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检测识别正在变形的滑坡隐患位置与分布,确定显著性形变区边界,探索将上述技术方法推广到一定的广域范围和动态更新数据集。结果显示,测试数据集显著性形变区平均识别精度为0.69,召回率为0.67,F_1 score为0.67,动态更新数据集识别精度为0.85,召回率为0.58,F_1 score为0.68。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在广域地灾隐患识别中具有应用可行性,可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朱瑞杰;师帅;刘欢;;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年10期
2 韩守富;褚洪义;黄兆欢;马金辉;;基于升降轨InSAR矿区地表二维形变的获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1期
3 张文龙;张童康;;集成InSAR与高分影像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应用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2年07期
4 陆超然;蔡杰华;刘东烈;郭金城;董杰;廖明生;;基于卫星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探测与形变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02期
5 敖萌;张路;廖明生;张丽;;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多源InSAR数据自适应融合形变测量[J];地球物理学报;2020年08期
6 黄伟;王霞;张永忠;;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7 李帅;温建生;胡海峰;;融合InSAR技术的矿区大梯度形变研究[J];测绘科学;2021年11期
8 杨曦璃;陈谦;任光明;吕学海;乔云池;;InSAR应用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人民长江;2019年S2期
9 王鹏;吴越;鲁坚;王晓磊;;重庆市滑坡灾害中Insar的应用研究[J];建筑安全;2021年12期
10 任剑;;InSAR技术在高速公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世界;2022年21期
11 何毅;王文辉;闫浩文;张立峰;;贝鲁特港口大爆炸InSAR形变追溯与建筑受损评估[J];海洋测绘;2020年06期
12 张双成;许强;罗勇;雷坤超;牛玉芬;庞校光;;时序InSAR解译2017~2020年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2年01期
13 李红慧;侯占东;李书建;;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22年01期
14 郭微;孙娜;;浅谈时序InSAR沉降监测结果的分析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年12期
15 吴明;严珊;王金硕;杨敏;张晨蕾;王玥明;;基于InSAR技术对陕西矿区塌陷地震早期预警的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22年01期
16 刘媛媛;晏霞;;时序InSAR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问题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1期
17 金丽华;岳昊;武丽梅;;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统计分析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年S1期
18 刘强;聂运菊;熊佳诚;夏元平;王东豪;;南昌地铁沿线时序InSAR形变时空特征分析[J];北京测绘;202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祝传广;张永红;张继贤;邓喀中;吴宏安;;多视处理对时序InSAR技术的影响研究[A];变形与安全监测理论与实践——2014工程测量分会与矿山测量专委会年会论文精选[C];2014年
2 余永明;王凯;赵思仲;贾庆磊;;地铁沿线建筑物InSAR形变监测[A];勘测院第四届科技大会论文集[C];2022年
3 张庆云;占伟;;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地震InSAR形变场特征分析[A];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五十 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专题五十一 地震大地测量学[C];2021年
4 张斌;冯亮;李爽;韦立登;姚秀光;张帆;王柳柳;;基于双侧视机载多基线毫米波InSAR的城区高程反演技术[A];第七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0年
5 夏锦;张鹏;郑晓慧;王其合;边云云;朱辉;;宿州西水源地地面沉降不同时序InSAR监测对比分析[A];202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21年
6 郝晓龙;陈力;;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基线测量误差研究[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苗小利;;一种机载InSAR地面定标控制测量布点方案及实践[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8 靳国旺;;用摄影测量观念理解InSAR技术[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9 赵争;张过;张继贤;;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高宏良;刘利力;章志佳;;INSAR处理中相位转换高程技术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和讨论工程测量发展趋势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1 刘利力;詹总谦;舒宁;;一种InSAR高程计算迭代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2 王宇鸿;田琪霞;林亚斌;李娟娟;张利凡;;InSAR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A];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3 白廷义;郝华东;祝明坤;;顾及地形因素和模型误差的InSAR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算法[A];第十九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暨2017年海峡两岸测绘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14 王家庆;张国宏;单新建;;基于多视角与多波段InSAR数据间接解算改则地震三维同震形变[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C];2014年
15 苗小利;;机载InSAR测制1∶10000数字测绘成果精度分析[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16 王娜;李晓芳;吴秋华;;InSAR技术在莱芜市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第十八届中国环境遥感应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7 杨泽发;李志伟;朱建军;汪云甲;;利用单个InSAR干涉对监测矿区地表三维形变[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C];2014年
18 许兵;李志伟;张磊;朱建军;丁晓利;;基于平地相位的InSAR基线精确估计[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5: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论文集[C];2014年
19 成枢;刁建鹏;杜培贞;林育秀;;基线误差对InSAR的影响分析和基线估算方法[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0 胡俊;李志伟;孙倩;朱建军;丁晓利;;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InSAR和GPS融合监测地表三维形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子文;时序InSAR地面沉降监测与地下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参数反演[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年
2 楼良盛;基于卫星编队InSAR数据处理技术[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震源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康亚;滑坡形变InSAR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理分析[D];长安大学;2020年
5 刘洋;顾及模型误差的震源参数InSAR反演[D];武汉大学;2012年
6 田馨;InSAR技术形变监测中的干涉条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7 敖萌;复杂山区大型滑坡表面形变时序InSAR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20年
8 谷德峰;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空间状态的测量与估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刘艳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测量地表变形的理论与算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胡俊;基于现代测量平差的InSAR三维形变估计理论与方法[D];中南大学;2013年
11 蒋创;基于InSAR的开采沉陷全周期三维监测理论与技术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22年
12 郭利民;基于InSAR与多源数据的三维形变场获取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13 范洪冬;InSAR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4 杨魁;基于多源数据的时序InSAR可靠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15 何平;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6 蒋厚军;高分辨率星载InSAR技术在DEM生成及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7 朱煜峰;矿区地面沉降的InSAR监测及参数反演[D];中南大学;2013年
18 朱森;利用时序InSAR技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D];武汉大学;2019年
19 翟敏;病态模型的解算方法及其在短基线集InSAR形变反演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
20 刘斌;InSAR高精度观测地震形变场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宝山;兰新高铁路基形变InSAR监测及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22年
2 褚洪义;基于InSAR技术的多年冻土地表变形特征及潜在热融滑塌识别研究[D];兰州大学;2021年
3 王升;低相干区域InSAR相位解缠方法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20年
4 牛磊;基于InSAR时序分析技术的攀枝花市仁和煤矿集中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20年
5 陈宇龙;基于时序InSAR的大光包滑坡位移监测与演化态势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6 聂兵其;基于InSAR的滑坡形变探测及隐患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7 王振兵;基于空间插值算法的InSAR大气延迟改正方法研究及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8 武宇;基于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识别及其虚拟可视化研究[D];贵州大学;2021年
9 陈乾福;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5年
10 王睿博;东川红土地落霞沟地貌形变时序InSAR监测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2年
11 辛亚芳;西安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InSAR数据后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2 陆超然;基于星载InSAR技术的贵州山区地质灾害隐患探测与形变分析[D];武汉大学;2021年
13 黄蓉;InSAR相位解缠算法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4 陈毅;面向时序InSAR地面沉降时空预测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兰州交通大学;2022年
15 王志伟;基于InSAR的沂沭断裂带形变监测与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16 张雪琪;时序InSAR技术用于高填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D];长安大学;2021年
17 肖枫;InSAR相位解缠算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8 贾蕊;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形变与运动学参数反演研究[D];云南大学;2021年
19 蔡洋;基于路径跟踪的InSAR相位解缠技术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20 张金芝;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阳成杨剑霞;河北制图院印制防治地质灾害图件[N];中国测绘报;2007年
2 张阳成;防治地质灾害 测绘人尽心尽力[N];中国测绘报;2005年
3 立实;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图集编制完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 杜永刚 通讯员 李思奇;山西 突发地质灾害有了遥感监测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4年
5 高晓梅;连夜赶制震区地质灾害用图[N];中煤地质报;2008年
6 张仲增 陈陟;福州永泰发生严重地质灾害 福建测绘院提供全天候监测[N];中国测绘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