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100)面上CO吸附的量子化学处理
【摘要】:本文用EHMO法对Pt(100)面上CO的吸附进行了处理。先计算了Pt-Pt,Pt-H,Pt-C 等二元体系的平衡间距及离解能,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确定计算中所用的基轨道及其轨道参数(如电离电位及轨道指数)以及非对角哈密顿矩阵元的近似方式。然后假设了三种吸附模型,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能很好地解释CO在Pt表面上的吸附型式以及 C-O键吸附后减弱的情况,并与红外光谱的实验结果一致。由计算得到的吸附能与由热脱附测得的脱附活化能颇相近。从紫外光电子能谱得到CO分子中σ_(2ρ)轨道的能级吸附后产生位移和π_(2ρ)轨道的能峰重迭。计算的结果表明,CO中的σ_(2ρ)轨道吸附后的稳定化程度确较π_(2ρ)轨道大,因而谱线向π_(2ρ)方向移动。又根据“表面分子”的对称性,对CO和Pt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以及CO在Pt上的解离进行了讨论。
|
|
|
|
1 |
朱秀荣;朱永春;王琳;杨翠;张园园;;铜在K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过程的元胞自动机模拟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1年04期 |
2 |
宋伟伟;张静;杜敏;;新型不对称双季铵盐缓蚀剂在HCl中对Q235钢的缓蚀行为[J];化学学报;2011年16期 |
3 |
袁帅;李军;周志杰;王辅臣;;吡啶型氮快速热解中HCN和NH_3生成机理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6期 |
4 |
相建华;曾凡桂;梁虎珍;孙蓓蕾;张莉;李美芬;贾建波;;兖州煤大分子结构模型构建及其分子模拟[J];燃料化学学报;2011年07期 |
5 |
吴文胜;孟祥军;李志伟;;羟甲基取代效应对甘氨酸质子化的作用[J];化学试剂;2011年08期 |
6 |
尚静;张建国;郑慧慧;张同来;杨利;;1,1,3,3,5,5-三螺环(1,5-二氨基四唑)环三磷腈的密度泛函理论[J];火炸药学报;2011年04期 |
7 |
邢波;;关于氢气分子Lennard-Jones(12,6)势能面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4期 |
8 |
邢波;;确定氮气(N_2)第二项Virial系数B的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方法[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3期 |
9 |
;《分子催化》简介[J];分子催化;2011年04期 |
10 |
王建忠;王欣羽;张财顺;孙萌涛;邢永恒;;双二(吡唑)烷四齿桥联配体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量化计算[J];化学学报;2011年15期 |
11 |
孙家钟,杨永华,封继康,赵慕愚;物理化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02期 |
12 |
李云;;分子模拟软件HyperChem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13 |
朱海燕;李珺;任颜卫;姚焕英;;新型配合物[Cu(cyclen)(H_2O)]~(2+)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
14 |
苟高章;赵升逵;沈燕琼;马永翠;张新焕;莽朝永;;方形(S,S,S,S)手性环芳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量子化学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5 |
高洪泽;;喹吖啶酮光物理性质的理论表征[J];化学学报;2011年14期 |
16 |
桂起权;邢如萍;;关于分子结构概念的语境依赖性之对话——语境论的化学哲学初探[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
17 |
刘凤霞;阮征;;Gaussian软件在二高-γ-亚麻酸合成中间体表征方面的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8 |
王华静;周子彦;于先进;;2-(2-羟基苯乙烯)基-4,6-二甲基均三嗪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9 |
杨永梅;尹世伟;李兰兰;杨家瑜;;孤立轨道法评估不同并五苯分子堆积的电荷转移积分[J];化学学报;2011年17期 |
20 |
吕凯;康海涛;苑世领;;二苯并噻吩直接加氢脱硫过程的理论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