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口海域夏季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摘要】:根据2017年夏季长江口海域的两个连续站位的温盐深仪剖面调查及24 h水样的采样数据,获得两个站位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及营养盐剖面昼夜分布。利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各水层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建立不同水层叶绿素a变化与环境因子、浮游动物捕食效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探讨长江口海域夏季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层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显著,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下午较高(1.0~7.0 mg/m~3),底层叶绿素a受到台湾暖流中下层水团的影响,质量浓度较低(0.2~1.0 mg/m~3)。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叶绿素a的昼夜变化主要受到高营养盐的长江冲淡水、光照度的影响,而底层叶绿素a主要受到潮汐作用和台湾暖流带来的低营养盐水团的周期性影响,两个站位叶绿素a垂直分布、昼夜时间序列分布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长江口海域的表层营养盐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浮游动物捕食作用对叶绿素a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潮汐作用带来的盐分和营养物质(Si∶N和N∶P)对底层叶绿素a昼夜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
|
|
|
|
1 |
孙越峰;秦艳杰;李洪波;吴荷;;辽河口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保护科学;2020年02期 |
2 |
柯志新;黄良民;谭烨辉;周林滨;张建林;;2008年夏末南海北部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海洋学报;2013年04期 |
3 |
张钒,黄邦钦,陈照章,林学举,张彩云;1998年8月台湾海峡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1年10期 |
4 |
李肖娜,周伟华,刘素美,张经;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5 |
吴宝铃,朱明远,黄凤鹏;南极长城湾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J];南极研究;1992年04期 |
6 |
何莉飞;肖鸿;罗志;明唯;;用MODIS-250m影像分析渤海湾强降雨对叶绿素a的影响规律[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21期 |
7 |
陈世敢,陈兴群,詹秀美;厦门附近海域叶绿素含量的分布及其周年变化[J];台湾海峡;1983年01期 |
8 |
田洪阵;刘沁萍;Joaquim I.Goes;Helgado Rosario Gomes;杨萌萌;;近20年渤海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J];海洋学报;2019年08期 |
9 |
李宝华,傅克忖,荒川久辛;南黄海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分析[J];黄渤海海洋学报;1998年02期 |
10 |
丛丕福;牛铮;蒙继华;李向军;;1998~2003年卫星反演的中国陆架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
11 |
张钒x,黄邦钦,陈照章x,林学举,张彩云;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1年09期 |
12 |
李怀旻;;东山湾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互关系[J];环境与发展;2019年11期 |
13 |
范陈清;王岩峰;张杰;官晟;;用于海洋水质监测的小型叶绿素a荧光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25期 |
14 |
周国法,徐汝梅,沈静,黄凤鹏,吴宝铃;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营养盐和叶绿素a分布的初步分析[J];极地研究;1998年02期 |
15 |
胡松;吴奇峰;;中国东部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经验正交分析及探讨[J];水产学报;2011年06期 |
16 |
黄长江,董巧香,吴常文,王壮雄,周凯;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2期 |
17 |
刘昱君;吕海滨;;江苏东部海域动力环境因子与叶绿素对0209号台风的响应[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
18 |
黄春秀;;平潭海坛湾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J];福建水产;2015年04期 |
19 |
张钒,杨尧,吴丽云,高素华;东山湾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及特征[J];热带海洋;198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