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青藏高原观测研究概况
【摘要】:详细介绍了自1993年开始以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在青藏高原上观测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三个部分:观测仪器的特点、观测环境的气候特征和观测项目(要素);观测资料的特点;部分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结果介绍
|
|
|
|
1 |
邹燕;赵平;;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
2 |
朱玉祥;丁一汇;;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J];气象科技;2007年01期 |
3 |
席金平;亚洲季风漫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9期 |
4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5 |
;第15届国际HKT学术会在成都召开[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
6 |
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7 |
李娟;游来光;胡志晋;涂多彬;李仑格;;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8 |
;第15届HKT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
9 |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
10 |
吴爱明,倪允琪;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11 |
陈联寿,徐祥德,周明煜;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影响研究计划进展——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结果简述[J];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英文版);1997年00期 |
12 |
王建,刘泽纯,陈晔,黄巧华,陈霞;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J];古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13 |
徐祥德,陈联寿;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
14 |
靳鹤龄,董光荣,李森,刘玉璋,申建友,曹继秀;800KaB.P.来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的气候与西南季风变化[J];中国沙漠;1996年01期 |
15 |
高登义,周立波;青藏高原环境气象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3期 |
16 |
余予;陈洪滨;夏祥鳌;许潇锋;宣越健;;青藏高原纳木错站地表反照率观测与MODIS资料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2期 |
17 |
张小磊;杨梅学;;基于GAME-Tibet IOP的青藏高原蒸散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
18 |
王保海;唐昭华;袁维红;王成明;;西藏昆虫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关系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3期 |
19 |
贾玉连,施雅风,马春梅,申洪源,吴敬禄;40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
20 |
姚檀栋;张寅生;蒲健辰;田立德;Yutaka Ageta;Tetsuo Ohata;;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冰川、水文和气候学观测20a:意义与贡献[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