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青藏高原观测研究概况

巩远发  段廷扬  陈隆勋  李维亮  荻野  谷成德  佐藤威  
【摘要】:详细介绍了自1993年开始以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在青藏高原上观测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三个部分:观测仪器的特点、观测环境的气候特征和观测项目(要素);观测资料的特点;部分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结果介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燕;赵平;;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年02期
2 朱玉祥;丁一汇;;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J];气象科技;2007年01期
3 席金平;亚洲季风漫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09期
4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5 ;第15届国际HKT学术会在成都召开[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6 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7 李娟;游来光;胡志晋;涂多彬;李仑格;;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8 ;第15届HKT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9 吴福元;黄宝春;叶凯;方爱民;;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垮塌与高原隆升[J];岩石学报;2008年01期
10 吴爱明,倪允琪;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11 陈联寿,徐祥德,周明煜;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影响研究计划进展——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结果简述[J];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英文版);1997年00期
12 王建,刘泽纯,陈晔,黄巧华,陈霞;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J];古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13 徐祥德,陈联寿;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14 靳鹤龄,董光荣,李森,刘玉璋,申建友,曹继秀;800KaB.P.来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的气候与西南季风变化[J];中国沙漠;1996年01期
15 高登义,周立波;青藏高原环境气象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03期
16 余予;陈洪滨;夏祥鳌;许潇锋;宣越健;;青藏高原纳木错站地表反照率观测与MODIS资料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0年02期
17 张小磊;杨梅学;;基于GAME-Tibet IOP的青藏高原蒸散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18 王保海;唐昭华;袁维红;王成明;;西藏昆虫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关系分析[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3期
19 贾玉连,施雅风,马春梅,申洪源,吴敬禄;40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20 姚檀栋;张寅生;蒲健辰;田立德;Yutaka Ageta;Tetsuo Ohata;;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冰川、水文和气候学观测20a:意义与贡献[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耀明;姚檀栋;;青藏高原地表能量与水循环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邹捍;;珠峰北坡冰雪表面在形成局地环流中的作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潘攀;段廷扬;魏科;;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李鹏;李爱国;贾京京;;珠峰绒布河谷温度垂直分布观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大气物理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与科学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吴功建;肖序常;李廷栋;;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殷跃平;;[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8 康世昌;游庆龙;Enric Aguilar;闫宇平;;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王天津;;建立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产业 规范运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5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6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7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8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9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王东;青藏高原水生植物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东;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风廓线结构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赵慧霞;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尉晓玮;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尚大成;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耿艳;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跃男;夏季青藏高原热力过程对长江中下游降水低频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周海儒;青藏高原特种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长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戴晓燕;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杰;共同促进青藏高原研究工作上档次上水平[N];西藏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罗晖 游雪晴;康世昌:高歌在世界之巅[N];科技日报;2006年
3 王帆 王圣志;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撒野[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4 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世界屋脊上的“圈地保护”之争[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记者 于莘明;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N];科技日报;2006年
6 李泰年;敢将红颜许和谐(三)[N];青海日报;2007年
7 拉巴次仁 姜辰蓉;火车拉动青藏高原经济带[N];西部时报;2006年
8 ;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9 徐丛荣;我国确定“可燃冰”陆域找矿远景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郑菲通讯员 吴艳;青藏高原特殊环境野生植物调查保存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