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中存在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它们具有强烈波状消光等鞍形白云石的典型结构特征,主要分布在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等具有海相色彩的地层中,其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鞍形白云石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发育关系的研究。从薄片分析,化学分析,碳、氧、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中获得了鞍形白云石的如下信息:(1)鞍形白云石中FeCO3的摩尔分数变化在13%~23%之间,均属铁白云石。(2)鞍形白云石沉淀开始于碎屑石英次生加大之前,沉淀温度80~120℃。(3)鞍形白云石沉淀流体的δ18O值大致变化在+3‰~-6‰之间,沉淀流体盐度高于二叠纪海水。(4)鞍形白云石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与海水有关的无机碳是其主要碳源。(5)鞍形白云石极其富集的放射性成因锶(87Sr/86Sr变化在0.707116~0.725223之间),这与上古生界鞍形白云石本身产于碎屑岩地层有关。(6)低含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是正面的,属于保持性成岩作用;但过度的鞍形白云石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则是负面的,属于破坏性成岩作用。这两种成岩作用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质量分数的界线可能在5%左右。
|
|
|
|
1 |
李剑锋;孙林;马军;昝川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推覆带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2 |
米敬奎;戴金星;张水昌;张文正;宫色;李贤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储层包裹体中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2期 |
3 |
江涛;陈刚;丁超;李振华;;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压力分布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0年03期 |
4 |
李剑,罗霞,单秀琴,马成华,胡国艺,严启团,刘锐蛾,陈红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
5 |
朱春俊;王延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成煤特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6 |
刘新社;周立发;侯云东;;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
7 |
胡朝元;钱凯;王秀芹;施振生;张光武;许惠忠;;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多藏大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气藏性质的嬗变[J];石油学报;2010年06期 |
8 |
武文慧;黄思静;陈洪德;李智武;赵俊兴;;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硅质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
9 |
李建廷,郑伟,任海军,余志海,李维峰;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地震储层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10 |
刘建章;陈红汉;李剑;胡国艺;单秀琴;;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4期 |
11 |
李增学;余继峰;李江涛;韩美莲;;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共存富集的组合形式及上古生界沉积控制机制分析[J];地球学报;2007年01期 |
12 |
郑松;陶伟;袁玉松;邹艳荣;王云鹏;赵长毅;胡圣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
13 |
刘建章;陈红汉;李剑;胡国艺;单秀琴;陈雷;;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山西组2段包裹体古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化[J];石油学报;2008年02期 |
14 |
戴世立;杨智;李弘;杨姣;;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源岩热演化特征[J];海洋石油;2009年01期 |
15 |
李振宏,席胜利,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J];世界地质;2005年02期 |
16 |
武富礼;赵靖舟;闫世可;郭德运;杨县超;严云奎;曹金舟;孟祥振;王永东;王变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4期 |
17 |
魏柳斌;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段南北储层差异性对比[J];断块油气田;2011年03期 |
18 |
王少昌;刘雨金;;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成气地质条件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1期 |
19 |
王春连;侯中健;刘丽红;;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的关系[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
20 |
袁志祥;陈洪德;陈英毅;;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