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

李晓春  目时弘文  川原礼子  
【摘要】:本文报告了58例脑卒中所致的不同后遗症针刺前后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及针刺不同穴位对儿茶酚胺变化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灼英;;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液及尿的儿茶酚胺测定[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0年11期
2 河编;;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浆儿茶酚胺[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3 刘力生,金律,郑德裕,王蕾礼,凌云,余培桢;腔静脉血浆儿茶酚胺测定对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年S2期
4 毛节明;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浆儿茶酚胺测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4期
5 杨天桂;;高血压和心得安疗法:对血压、血浆儿茶酚胺和血小板凝聚影响[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1年02期
6 张学海;;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血浆儿茶酚胺的序列反应:梗塞范围与死亡率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2年02期
7 宋有城;;临界和稳定性原发性高血压中左室壁厚度和血浆儿茶酚胺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3年03期
8 刘功俭;;NLA和异氟醚麻醉对手术应激状态下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的不同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84年05期
9 李志超;;百草枯对狗血浆葡萄糖、考的松、儿茶酚胺和胰岛素含量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5年02期
10 王铁生;;严重破伤风的高肾上腺素能综合征:儿茶酚胺极度升高反应用柳胺苄心定有效[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铮;李励;甘惠珍;卢世红;;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使用三轮脚踏车的探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高志刚;邓诗琳;曹丽萍;;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血浆激素和脂类调节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3 毕福高;;“巨刺加运动”针法治疗脑猝中后遣症的研究[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4 李晓春;;针刺脑猝中后遗症血浆儿茶酚胺的变化[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C];1987年
5 邓钰全;徐玲;;14例脑卒中后遗症言语障碍的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6 郑停停;;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疗效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徐芳;;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分析[A];全国第七届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暨工作交流会论文汇编集[C];2002年
8 何耀明;徐芳;;脑卒中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分析[A];全国第七届农村基层中西医结合学术暨工作交流会论文汇编集[C];2002年
9 曾祥龙;李华;;脑卒中后遗症的综合康复治疗[摘要][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阿力;;心理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遗症中的重要作用[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庆华;老年病人围术期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任崇余;HSP70在机体交叉适应心血管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调控[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3 顼志兵;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血浆儿茶酚胺、5-羟色胺测定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朱明辉;高血压昼夜模式的临床意义[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刘姝倩;运动与心血管病[N];健康报;2002年
3 黄晓蓉;对特殊病种门诊分类管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4 陈开印 杨魏平;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又获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钟介虎;银杏叶片(斯泰隆)的药用价值[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