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研建
【摘要】:【目的】林分水平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或数表,是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必备计量工具。研建东北林区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既是方法学探索,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成果。【方法】基于东北林区云冷杉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樟子松林、栎树林、桦树林、杨树林、榆树林、椴树林和水胡黄林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2 000个样地的实测数据,分别利用非线性独立回归估计、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含哑变量的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林分水平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结果】基于全部样地通过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总体平均模型,其确定系数分别为0.945、0.805和0.839,而包含森林类型参数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哑变量模型,其确定系数分别达到0.959、0.949和0.951。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确定系数(R2)都在0.86以上,平均预估误差(MPE)都在3%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大多数在10%以内。蓄积量模型的R2在0.876~0.980之间,MPE在0.90%~1.95%之间,MPSE在5.14%~11.89%之间;生物量模型的R2在0.864~0.988之间,MPE在0.66%~2.07%之间,MPSE在3.61%~11.60%之间;碳储量模型的R2在0.866~0.988之间,MPE在0.67%~1.96%之间,MPSE在3.65%~11.57%之间。【结论】不同森林类型的蓄积量主要取决于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生物量主要取决于蓄积量和林分平均高。含哑变量的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是建立林分水平储量模型系统的可行方法。本研究所建立的东北地区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达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要求,可以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
|
|
|
1 |
苏子友;潘发明;唐庆良;盛兴军;;川西南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6年06期 |
2 |
王德国;邢韶华;崔国发;华发春;张育德;满自红;;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8年03期 |
3 |
杨学军,姜志林;苏南丘陵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经济研究[J];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
4 |
王瑶;沈燕;张强;黄志宏;张宇鸿;凌威;;南岭三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甲烷通量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7年02期 |
5 |
韩素芸;田大伦;闫文德;梁小翠;王光军;朱凡;;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6 |
马建维;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电磁波谱特性研究初报[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
7 |
闫世琦;赵正勇;孙冬晓;;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及空间分布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1年01期 |
8 |
刘菊秀,余清发,褚国伟,周国逸,温达志;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pH值动态变化[J];土壤与环境;2001年01期 |
9 |
刘文宇;张灿明;;长沙市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J];湖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
10 |
林声洪;余雪标;王旭;李意德;;海南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热带林业;2013年01期 |
11 |
陈锡连,王国英,王灵娟;天台县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及其涵水状况调查[J];华东森林经理;2003年02期 |
12 |
郎奎建,陈焕章,陈涛;塔河林业局主要森林类型生长规律初步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S4期 |
13 |
阮宏华,姜志林;城郊公路两侧主要森林类型铅含量及分布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3期 |
14 |
李霞;林文军;张晶海;李梦;;呼中林业局主要森林类型林分蓄积生长曲线表的编制[J];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
15 |
陈明义;;玉溪东风水库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年09期 |
16 |
蒋文伟,姜志林,余树全,刘安兴,钱新标;安吉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分析与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7 |
曹成有,郭荫槐,刘玉学,朱丽晖;辽宁东部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冠截留降水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