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沙物理性状的关系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明自然风成沙纹形态的形成、发育过程,该文通过野外观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沙物理性状的关系,并构建了沙纹形态特征与地表沙颗粒机械组成及容重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沙纹波长、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高度相互之间呈线性关系,与地表沙机械组成中粒径为3~1mm、1~0.25 mm和0.005~0.001 mm的颗粒组成之间呈多元线性函数关系,与地表沙容重之间呈三次函数关系;地表沙的平均粒径越大,其形成的沙纹越高,波长也越长;相反,平均粒径越小,其形成的沙纹越细小,波长也越短;在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塑造过程中,粒径为1~0.25 mm的中粗沙扮演着重要角色.
|
|
|
|
1 |
贾三春;甘肃省土壤环境机械组成调查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6年02期 |
2 |
周守明,杨乔平,马桂先,董玉枝,封雅玲,王中洛;河南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机械组成[J];河南科学;1995年04期 |
3 |
;沙漠研究[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2期 |
4 |
鲍永恩,王玉广;沉积物机械组成对海洋沉积环境质量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1年02期 |
5 |
刘廷万,安国英,陈玉娥,牛三义;土壤钾素与机械组成之间关系的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
6 |
肖华国,吴锡浩,蒋复初,田国强,刘科,殷伟德;黄土与古土壤容重指标与季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
7 |
周东久;关于土体自重应力计算方法及分析[J];河南交通科技;1999年02期 |
8 |
刘慕男;刘美艳;孙晓光;;泥石流的计算方法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6期 |
9 |
王国平,刘景双,汤洁,夏威岚;吉林向海沼泽湿地典型剖面沉积及年代序列重建[J];湖泊科学;2003年03期 |
10 |
祁龙;泥石流活跃程度评价及治理问题讨论[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
11 |
陈亚宁,李卫红,穆桂金;天山阿拉沟地区泥石流物质来源及其组成[J];干旱区地理;1991年S1期 |
12 |
韦春柳,李凯,陈昭智;煤矸石堆积('99创维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解)[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
13 |
姚洪林,马玉明,查国东,张小红;银肯响沙湾表层含水量、持水量、容重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
14 |
李振山,倪晋仁;风成沙纹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风洞实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
15 |
李振山,罗昊,倪晋仁;冲击角对风成沙纹形态影响的机理分析[J];中国沙漠;2005年04期 |
16 |
王萍;侯立白;刘恩才;赵宏亮;张雯;;彰武农田沙化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4期 |
17 |
张保刚;梁慧春;;草地土壤机械组成研究综述[J];辽宁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18 |
陈英燕,赵惠林;泥石流体表面积浓度计算[J];山地学报;1992年04期 |
19 |
舒安平;张志东;王乐;费祥俊;;基于能量耗损原理的泥石流分界粒径确定方法[J];水利学报;2008年03期 |
20 |
安国英,陈玉娥,牛三义,刘庭万;土壤密度与机械组成之间关系的探讨及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