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及价值评估

胡雄蛟  宋昌素  范馨悦  肖燚  徐卫华  欧阳志云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估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认识生态价值,促进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基础。以"全国生态系统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项目数据为来源,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中的方法,评估2015年全国灌丛生态系统4项调节服务及其价值。结果显示,全国灌丛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1 652.89亿m~3,土壤保持量为267.33亿t,防风固沙量为22.10亿t,固碳量为1 289.96 Tg;价值量总量为22 388.15亿元。水源涵养价值量碳固定价值量土壤保持价值量防风固沙价值量,在全国尺度上呈现西部价值高于东部、南部价值高于北部的格局,价值量最高的省份集中在西南地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庞学勇;向双;赵文强;李丹丹;刘庆;;西南亚高山次生灌丛促进建群树种更新恢复技术[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年03期
2 李衍青;孙英杰;张铜会;罗为群;邓艳;刘新平;;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3 程瑞梅,肖文发,马娟,李建文;三峡库区灌丛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4 ;辽宁省灌丛资源及保护利用[J];新疆林业;1998年02期
5 魏振铎;通天河流域的森林与灌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1期
6 卢永连,刘亚斌,崔先江,徐衍武;榛子灌丛应加以保护和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0年03期
7 云彪,任强,王喜明,冯贵宗,牛耕芜;沙区灌丛植物利用产业化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Z1期
8 张腊梅;刘新平;赵学勇;张铜会;曲浩;罗永清;云建英;;小叶锦鸡儿灌丛不同部位穿透雨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9 陈芸芸;;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柠条灌丛对植被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芸芸;;人工柠条灌丛下草地土壤养分动态特征的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1 刘任涛;朱凡;;基于群落与种群水平的沙地柠条灌丛“虫岛效应”随林龄的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年04期
12 李亚男;虞晓凡;许中旗;刘乐乐;姚卫星;王丽;;冀北山地2种典型灌丛的碳密度特征[J];林业科学;2014年06期
13 赵锦梅;赵晶忠;耿妍;权佳;徐长林;;祁连山东段不同高寒灌丛草地土壤性状特征变化[J];草地学报;2014年05期
14 乌拉;张国庆;辛智鸣;;单个天然灌丛防风阻沙机理与效应[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15 魏振铎;;对青海天然灌林(灌丛)热量带和类型划分的重新认识[J];青海环境;2006年02期
16 马士龙;丁国栋;郝玉光;肖辉杰;杨婷婷;尚润阳;;单一白刺灌丛堆周围风速流场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桂琛;周立华;彭敏;罗修岳;魏振铎;周国英;;青海省湟水地区森林灌丛植被遥感分析及其主要特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茹文明;渠晓霞;侯纪琴;;太岳林区连翘灌丛群落特征的研究[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剑;祁连山北麓中段典型灌丛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
2 张强;晋西北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人工灌丛营养特征与土壤肥力状况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张国盛;毛乌素沙地臭柏生态生理特性及其群落稳定性[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孙立;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及空间布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张金鑫;天然白刺灌丛对人工模拟增雨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珮珮;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D];福建农林大学;2020年
2 林晓光;不同配置模式柠条灌丛防风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3 向瑞;拉萨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种子库及退化现状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4 张雪;祁连山东段典型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21年
5 梁倍;祁连山天涝池流域灌丛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6 孔亮;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灌木林水源涵养机理及功能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刘龙;青海黄土丘陵区2种灌丛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8 杨一;临安次生灌丛植被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9 聂雪花;祁连山灌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董果;太行山南麓荆条灌丛土壤氮磷空间变化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11 杨明秀;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地灌草量质动态及其约束因子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12 熊壮;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冠层降雨再分配及降雨分量的化学特征[D];西南林业大学;2019年
13 李艳琼;湘西南石漠化灌丛生物量及养分循环[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14 常志勇;油松华山松人工混交林与次生灌丛水源涵养与养分维持能力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5 王丽;燕山北部山地绣线菊灌丛森林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16 赵萍;种植紫穗槐对青藏高原土壤的改良效应[D];兰州大学;2013年
17 张博文;火干扰对小兴安岭草丛、灌丛、阔叶林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8 冀瑞瑞;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水分和肥力变化规律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9 庞国辉;风沙两相流作用下沙柳灌丛阻沙特性[D];内蒙古农业大学;2020年
20 田晓龙;黔西北杜鹃灌丛群落演替动态分析[D];贵州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拉巴次仁;青藏铁路沿线:灌丛植被绿化带逐渐形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