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蒙造山带南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沉积相、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研究内蒙古西部图古日格地区徐尼乌苏组复理石建造的沉积相,揭示其普遍具有不同厚度、不同类型的鲍玛序列,属于浊流沉积相。参照浊积相模式,将其归为中扇亚相,包括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中扇前缘等3种微相。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437.9±2.7 Ma),推测徐尼乌苏组的形成时代为早中志留世。物源分析发现,徐尼乌苏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变质岩区的石英岩和火成岩区,推测分别来自其北边的早古生代岛弧带和其南边的华北板块基底。图古日格、达茂旗和白乃庙3个地区的地层建造对比表明,在南造山带东西方向约400 km范围内,广泛发育以徐尼乌苏组和塔林宫群为代表的弧后盆地,表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的俯冲曾形成宽阔的沟弧盆体系,因此推测华北板块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
|
|
|
1 |
罗照华;詹华明;魏阳;辛后田;柯珊;李文韬;;基于实验结果推导的造山带拆沉作用模型及其构造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2 |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
3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4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5 |
王宗起;;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6 |
高锐;李秋生;赵越;张季生;管晔;白金;吴海;张栓宏;胡建民;李鹏武;王海燕;贺日政;;燕山造山带反射地震剖面[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7 |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8 |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苏鲁造山带之下的“鳄鱼”状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9 |
田忠华;刘福来;刘平华;王舫;刘超辉;王伟;蔡佳;;胶-辽-吉造山带辽南地区辽河群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
10 |
何建坤;刘金朝;;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