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麂秋季利用人工盐场的节律
【摘要】:舔食盐分是野生动物的常见习性,但针对具体物种的研究较少。我们于2013年秋季(9~10月份)利用4台红外触发相机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麂(Muntiacus reevesi)利用人工盐场的时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收集照片记录398条,其中可鉴别性别的记录288条。结果显示,小麂日均访问盐场(12.97±2.14)次,舔盐高峰出现在8:00~9:00时以及14:00~16:00时,低谷分别出现在2:00时、6:00时以及21:00~23:00时。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小麂对距离公路较远的盐场访问次数显著高于近公路盐场[远离公路盐场(10.86±2.25)次,近公路盐场(2.10±0.58)次,t=3.77,P=0.001]。不论以全天统计抑或按照不同时间段(上午、下午和夜间)分别统计,雌雄两性对盐场的利用强度均无显著差异。我们仅发现在13:00~17:00时,雄性访问盐场的强度显著高于雌性(t=﹣2.47,P=0.048),且在13:00~14: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两次访问高峰。我们推测性别间的活动节律差异、体型差异以及雄性的干扰,均可能是雌性在下午时段降低盐场利用的原因。人为活动对离公路近的栖息地干扰较强,因而影响了小麂对栖息地的利用,使小麂回避靠近公路的盐场。因此,我们建议自然保护区在选择盐场位置时应考虑人为干扰因素。
|
|
|
|
1 |
马国飞;余辉亮;姜华珍;杜建华;熊佳瑛;孙正平;屠书青;;运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记录白化小麂[J];野生动物学报;2021年01期 |
2 |
盛和林,王培潮;小麂的生态和利用[J];动物学杂志;1976年01期 |
3 |
裴家骐,吴郁琪;台湾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下颚骨双性型的研究(英文)[J];兽类学报;1990年04期 |
4 |
辜永河,徐龙辉;小麂一新亚种——江口亚种(偶蹄目,鹿科)[J];动物学报;1998年03期 |
5 |
余建平;陈小南;任鹏;龚堃;鲍毅新;;基于样线法和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对古田山小麂种群现状评价[J];兽类学报;2017年04期 |
6 |
袁小爱;田东;朱玉婷;肖羽;;基于线粒体cytb片段探索小麂新亚种——江口亚种(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subsp.nov.)的分类地位[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
7 |
张晓梅,张海军,李健,单祥年;麂属动物小麂线粒体DNA文库的建立和序列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8 |
戚伟尧;陈智强;王芳;韦力;林植华;;遂昌牛头山两种麂属动物的生态位分化[J];丽水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
9 |
王永潮;;硬皮病抗血清为赤麂和小麂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证据[J];生物学通报;1986年03期 |
10 |
贺明锐;;小麂[J];知识就是力量;2009年10期 |
11 |
单祥年,施燕峰,张海军,徐春宏,李健,郑爱玲;小麂、赤麂、黑麂mtDNA序列变异性及反映的进化关系[J];动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
12 |
郜二虎,遇达祎,李琼;我国麝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1期 |
13 |
;野生动物在这里出没 桃红岭[J];森林与人类;2015年12期 |
14 |
鲁庆彬;于江傲;高欣;杨仙玉;周圻;张良斌;章叔岩;;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J];兽类学报;2007年01期 |
15 |
鲁庆彬;游卫云;高欣;于江傲;杨仙玉;周圻;章叔岩;翁东明;;清凉峰小麂生境选择影响因子评价[J];浙江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
16 |
胡树慧;野生动物的领地[J];野生动物;2003年01期 |
17 |
王兰新;郭贤明;;野生亚洲象栖息地管理的思考[J];四川环境;2016年04期 |
18 |
张海军,李健,施燕峰,张晓梅,徐春宏,单祥年;黑麂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