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童亭煤矿地下水位异常与汶川地震

谢中华  
【摘要】: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后的一段时间内,童亭矿新生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位发生了极大的异常变化,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文津;;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6期
2 韩渭宾;;汶川地震后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震;2010年04期
3 谢礼立;;汶川地震的教训[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朱守彪;;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程万正;;论地震预报的几个热点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6期
6 李玶;杨美娥;;强震成功预报的曙光[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6期
7 张魁林;;美地震学家里克特谈地震预报与抗震问题[J];国际地震动态;1980年11期
8 冯德益,林命周,顾瑾平,楼世博,陈化成;模糊数学在地震预报和震源孕育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1981年03期
9 卢振恒;;日本近期地震预报研究动向[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2年02期
10 唐美华;;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将于1982年9月8日在北京召开[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07期
11 顾迈南;刘剑钊;郭远发;;地震预报——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J];四川地震;1982年01期
12 ;中国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工作方面的概况回顾[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1期
13 毛延年;;预报前提的崩溃[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12期
14 刘毅;地震预报面临的挑战[J];山西地震;1984年02期
15 许厚德;中日地震预报讨论会在东京举行[J];中国地震;1985年01期
16 张炜;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J];地震;1987年06期
17 张宇霞,黄德瑜;η值作为地震预报参量的探讨[J];中国地震;1988年04期
18 李志安;;与地震预报和警报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J];国际地震动态;1988年07期
19 黄福明;;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1990年02期
20 许晏平;;加强前兆观测开展综合性预报[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骆鸣津;池顺良;;我国地震预报的战略建议与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3 雷中生;李秦梅;;地震预报的难题及减灾对策[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彭晋川;;混沌、分形、地震预报及其它[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5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林命周;;地震预报和地域经济[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7 周硕愚;吴云;;现代大地测量学对地震预报的推进[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8 池顺良;;深井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与高频地震学——地震预测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9 李艳富;王兆印;施文菁;王旭昭;;汶川地震引发的坡面泥石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仁坤;邵敬东;;沙牌拱坝经受了超强地震的考验[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2 王庆良;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日长变化十年尺度相关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齐文浩;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邱泽华;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5 郭飚;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6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探析[D];重庆大学;2009年
2 汪磊;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卢佩;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探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周华东;地电阻率地震预报简述与地震震中距的确定[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张骊;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媒介功能与角色[D];厦门大学;2009年
6 王青;网络论坛中公共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7 匡载源;舆论导向下的“人本主义”传播[D];苏州大学;2009年
8 郑玉阁;基于RS的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方晶晶;5·12汶川地震中政府公共危机传播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朱晶;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红;干旱成为地震预报重要参考[N];中国气象报;2001年
2 记者 刘莉张显峰;专家分析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N];科技日报;2008年
3 江亚平;澳专家称地震预报将成为重要科研领域[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田毅;捕捉大地之声:地震预报能否成为可能[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陆高峰;向执着挑战地震预报难题的人致敬[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6 马晖王露 刘中元;地震预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我国地震预报采用专业与群测群防相结合[N];中国社会报;2008年
8 本报综合;一段真实的传奇[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陈章立;对地震预报基本出发点的思考[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0 马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N];珠海特区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