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解构主义文本理论——以日本文学《心》为例
【摘要】:20世纪初,西方文学理论开始向语言学倾斜,文学研究重心从外在研究转向了以文本语言本身为对象的内在研究,即以文本为本,尤其是以语言为本。文本理论(text theory)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的日本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近代文学研究领域。本稿主要以夏目漱石的《心》为例,简述文本理论在日本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实践以及围绕该实践的争论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文本理论的优越性及局限性。笔者认为文学批评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偏执,不仅为西方文学批评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偏重"意象""神韵"、主张"言不尽物""借物抒情"的东方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笔者也认为文本理论所主张的"以文本为本,尤其是以语言为本"与"否定作者的传统功能及地位"有所矛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其深层意识也是在工作的,因此作为文本接收者的"读者",只是根据自己对文本语言的认知来探索作者本人所不知的(作者)深层心理而已。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本理论在强调回归文本的同时,需要重新审视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不能直接割裂其所有联系。就像弗洛伊德所说:自我内在的无意识过程通常是通过语言机制达到有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