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冬季活动区及社群行为
【摘要】:无线电遥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冬季花尾榛鸡的月活动区大小为22.5~6.52hm~2。11月至1月,随着天气变冷,花尾榛鸡的活动区面积明显减小(P0.001)。冬季花尾榛鸡的日活动范围很小,平均466±127m~2。整个冬季花尾榛鸡的活动中心区出现阶段性改变。花角榛鸡对其活动区有一定的依赖性。花尾榛鸡冬季不存在明显的领域,出现集群行为,这与其栖息地食物丰富与抵御天敌有关。花尾榛鸡集群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缺乏义务性,集群中的个体关系有亲疏,存在2只或2只以上个体组成的小组,同组个体之间的距离大多数情况在150~200m以内的联系范围内。推测花尾榛鸡集群时的活动区面积增大。
|
|
|
|
1 |
许敖敖,王同江,唐玉华;太阳活动区中电流的作用[J];中国科学A辑;1993年12期 |
2 |
朱祖彦;δ结构活动区早期演化的特点[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4年01期 |
3 |
吴铭蟾,李治凯;YR80—575号活动区的大黑子群[J];天文研究与技术;1981年Z1期 |
4 |
张勤;AR5395活动区的太阳耀斑及其地球物理效应[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5 |
李维宝,洪琴芳,王洪照,张柏荣;AR5629活动区的黑子和磁场[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6 |
陈协珍;赵爱娣;;活动区形态发展与耀斑的关系[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81年01期 |
7 |
纪树臣,谢瑞祥,黄占奎;AR5395活动区的微波观测[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8 |
李久康,曹莹,李琼英;AR5629:1989年8月15至17日西边缘的大环珥系[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9 |
梁伟;张正旺;;海南孔雀雉:一种濒危稀有的热带鸟类(英文)[J];Chinese Birds;2011年02期 |
10 |
刘绪昭,李威;模糊聚类,太阳活动区分类和耀斑预报[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1期 |
11 |
刘新萍,李威;AR5395活动区中的耀斑和磁场位形[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2 |
林华安,王世金;AR5395活动区演化中耀斑发生的周期性(摘要)[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3 |
刘扬,张洪起;AR5629活动区的磁场、速度场演化特征[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4 |
石建斌,郑光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5 |
潘平越,陆佩华,盛祖杭;神经元突触前可塑性的结构及分子基础[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年07期 |
16 |
蔡路昀;徐言朋;蒋萍萍;丁平;姚小华;徐向荣;王国兵;;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和日活动距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6期 |
17 |
曹天君;尹素英;许敖敖;;耀斑活动区的“准复合体”分布[J];天文学报;1980年04期 |
18 |
栾蒂,吴铭蟾,李志;AR5395活动区中与耀斑伴生的物质抛射[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
19 |
吴蓓,宋慕陶,胡福民;几个活动区精细H_α结构的物理浅析[J];天体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20 |
康明江;郑光美;;白腹锦鸡雌鸟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