胱氨酸基质下二氧化硅微球的仿生合成及其表征
【摘要】:以胱氨酸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仿生合成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热重分析仪(TGA)、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表征.FE-SEM、FT-IR表征结果显示SiO_2微球的形成过程为:在胱氨酸的模板分子作用下TEOS水解生成具有微球形貌的键合型有机-无机杂化微粒,该微粒经600℃煅烧得到SiO_2微球;XRD表征结果表明SiO_2微球为无定型结构.依据表征结果,进一步对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
|
|
|
1 |
张小麟,路纯明,徐卫河;导数极谱法测定粮食食品及人发中胱氨酸[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2 |
李复元;胱氨酸水解工艺的改进[J];安徽科技;1995年10期 |
3 |
李凤琴,陈秀珍,林文修;胱氨酸的制备技术[J];福建化工;1996年03期 |
4 |
菊;;胱氨酸的新用途开发[J];浙江化工;1985年01期 |
5 |
朱广军;从羽毛梗中制取胱氨酸的工艺[J];江苏化工;1994年02期 |
6 |
张安镛;;关于-l胱氨酸生产中的若干问题[J];化学世界;1960年07期 |
7 |
程华;胱氨酸的电化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8 |
薛翠云,王伸,李英儒,王淑芳;从水解角蛋白中提取胱氨酸[J];现代化工;1994年12期 |
9 |
林伦民,黄玉秀;膜渗析法提高胱氨酸生产收率的探讨[J];精细化工;1999年06期 |
10 |
陈久新;日本足利工场脱氨酸简介[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82年04期 |
11 |
;猪毛、人发渣生产胱氨酸技术[J];肉类工业;1989年03期 |
12 |
陈玉成,陈庭树;胱氨酸生产废水的资源化途径[J];农业环境保护;1995年06期 |
13 |
过玮,宋俊峰,赵明孝,赵亚凤;胱氨酸的极谱催化波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
14 |
江龙法,张所信;胱氨酸生产废水中提取复合氨基酸[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9年05期 |
15 |
;解答胱氨酸的生产和分析的问题[J];化学通报;1959年07期 |
16 |
薛效贤;刘浩英;;用氯离子选择电极测定胱氨酸中的氯[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84年03期 |
17 |
张亚雄,王程辉,胡滨;毛发提取胱氨酸酸解条件的研究[J];生物技术;1999年02期 |
18 |
刘毓英;~(35)S标记L型胱氨酸的生物合成[J];核技术;1988年01期 |
19 |
柳燕,赵宗信;胱氨酸生产废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Z2期 |
20 |
吕少仿,何治柯,陈霞,袁良杰,罗庆尧,曾云鹗;胱氨酸的化学发光分析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