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成像评价主动脉夹层转运风险与休克指数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转运风险相关CT血管成像(CTA)测量参数的特点,分析其与休克指数(S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根据转运随访结果,将33例64层容积CT确诊的AD患者分成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较两组SI与CTA测量参数,同时对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进行相关参数对比分析,并分析CTA测量数据与SI间的相关性。结果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较,SI假/真腔比值、内膜破口直径、主动脉最大直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假/真腔比值与SI间呈直线相关(r=0.72,P0.001)。结论 SI、假/真腔比值、内膜破口直径、主动脉最大直径是评估AD患者转运风险的重要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其中假/真腔比值与SI明显相关,对转运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
|
|
1 |
于淑靖,李忠信,康立清,祁俊华;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年02期 |
2 |
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赵红,杨立;冠状动脉疾病多层面螺旋CT成像初探[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08期 |
3 |
张灿;周运锋;韩萍;史河水;刘永华;;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9年05期 |
4 |
朱振辉!100037北京,刘延玲!100037北京;主动脉夹层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与其他影像诊断的比较[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年09期 |
5 |
杨淑琴;王文志;张千;孙长江;梁平;张春雨;;多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
6 |
谭回林,李向平;主动脉夹层84例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9期 |
7 |
邱建星;孙晓伟;王继琛;王鹤;蒋学祥;;16层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同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12期 |
8 |
马恩森;杨志刚;郭应坤;张笑春;孙家瑜;王瑞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
9 |
董双忠;徐乃勋;马卫军;赵惠;孙婕;戴继民;;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J];天津医药;2008年10期 |
10 |
黄贤胜;李春华;丁振江;王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荟萃;2007年07期 |
11 |
杨锋;陶四明;张荣华;李易;吕云;柴汝昌;杨晓;苏云杉;;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年03期 |
12 |
赵海波;谢超贤;滕才钧;韦建林;廖明壮;;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3 |
奉佳山;;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J];临床误诊误治;2009年09期 |
14 |
邹建华;郑巧;付传明;刘超;陈义加;;不典型主动脉夹层MS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附8例报道)[J];放射学实践;2010年01期 |
15 |
杨春英;李亮;查云飞;彭宙锋;;64层CT评价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放射学实践;2011年04期 |
16 |
韩晓丽;王国栋;邵静波;;PCI术后冠状动脉双源64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7期 |
17 |
侯阳,杨萍珠,郭启勇,岳勇,范光明,张伟,柳兢,孙英贤,张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7期 |
18 |
刘新;蔡祖龙;蔡幼铨;赵绍宏;安宁豫;安维民;高元桂;;多层螺旋CT和三维屏气MR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06期 |
19 |
李鹏雨;李坤成;杜祥颖;李永忠;姚新宇;杨延辉;曹丽珍;;老年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5期 |
20 |
范志清;;升主动脉夹层压迫左主干开口误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J];临床荟萃;201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