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摘要】: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16Sr DNA序列比对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155、P154、P16及P147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188和P9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LY3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菌株S38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菌株B20为洋葱伯克霍尔德Burkholderia cepacia。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菌株P147含吩嗪和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菌株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除B20、LY3、S38和P147外,其余菌株均可产生嗜铁素。9株细菌都产蛋白酶。除P97、B20和S38外,其余菌株均可产脂肽类物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菌株P155和P154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为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具有作为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的潜力。
|
|
|
|
1 |
秦旭;魏君君;沈鹏飞;羊国根;潘月敏;;小麦全蚀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
2 |
石明旺;陈佳艳;杨蕊;欧行奇;;小麦全蚀病菌对小麦幼苗根系侵染的研究[A];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7年 |
3 |
肖林云;王香芝;王守宝;;博爱县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A];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7年 |
4 |
曹向朝;;伊川县小麦全蚀病发生现状与综合治理技术[A];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7年 |
5 |
杨丽荣;徐俊蕾;孙润红;武超;全鑫;任念慈;梁娟;薛保国;;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全蚀病菌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
6 |
李洪连;韩世平;袁虹霞;邢小平;白小冬;;2009年河南省小麦全蚀病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7 |
刘社霞;马琳;宋玉梅;刘汝镇;;阿米西达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8 |
袁天祥;王建敏;;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9 |
宋喜梅;;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症状、规律与防治措施[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10 |
边红伟;;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药剂筛选试验[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