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巴基斯坦恐怖主义发展趋势探析

戴永红  李红梅  
【摘要】: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活动自2009年以来虽逐年递减,但2013年又有所回升,且破坏性日益增大;恐怖活动范围逐步扩散;恐怖袭击伤亡主体平民化,袭击活动频繁;袭击手段多样化、科技化,其根源由巴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从内部因素看,巴安全部队近年加大军事打击力度,虽对恐怖分子起到了一定的削弱和威慑作用,但由于过多强调军事手段,导致恐怖活动分散化。从外部因素看,美国的无人机打击行动对清除恐怖分子头目效果虽明显,却成了恐怖分子制造恐怖活动的重大诱因之一。未来巴安全局势不容乐观,恐怖主义将继续成为困扰巴安全的首要难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伯乐;;南亚反恐局势的特点及走向[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刘忠;杨玲;;积重难返的巴基斯坦恐怖主义[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02期
3 胡志勇;;南亚恐怖主义的特点及根源析论[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12期
4 李小超;;对“9·11”后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原因的分析[J];学理论;2009年31期
5 马加力;南亚——大国角力的竞技场[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3年01期
6 ;变化中的南亚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03期
7 张文木;核试后南亚形势及走向(南亚形势报告节选)[J];战略与管理;1999年02期
8 肖斌;1998年南亚形势回顾[J];当代亚太;1999年01期
9 胡仕胜;动荡的南亚迈入新世纪[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Z1期
10 刘善国,简丹;1999年南亚形势回顾[J];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11 刘学成;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南亚[J];南亚研究季刊;1996年01期
12 于海莲;国际新格局中的南亚与中国[J];当代亚太;1997年06期
13 邵峰;;恐怖活动给世界的警示[J];百科知识;2009年01期
14 杜幼康;克林顿政府的“南亚热”——美国南亚政策的新动向[J];国际展望;1995年06期
15 刘学成;世纪之交的大国南亚政策[J];南亚研究;1999年02期
16 欣荣;南亚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J];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04期
17 王虹;冷战后的南亚安全形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01期
18 张力;南亚安全局势的近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2003年12期
19 刘津坤;冷战后影响巴基斯坦安全的若干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1995年04期
20 郑瑞祥;南亚形势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陆岸;;我国“反恐”与“防恐”的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余建明;;论恐怖主义的历史现状、特点、原因及反恐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张旭;;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4 康均心;王均平;;恐怖主义犯罪的文化解读[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张贵洪;;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熊一新;谢川豫;;恐怖活动的防范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李卫红;;网络恐怖主义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韩旭;;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9 李卫红;;网络恐怖主义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郑汕;刘利勤;;我国西南周边关系中民族宗教因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贵洪;超越均势[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陶莹;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满足(MANZOOR KHAN);1961-1991的中巴关系:寻求共同安全[D];吉林大学;2009年
6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章节根;印度的核战略[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晓勇;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旭东;1979年后的伊朗—巴基斯坦关系[D];外交学院;2008年
2 刘春耀;后冷战时期的美巴战略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3 蒋军亮;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1953-1961)[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克琼;安全两难与冷战后的印巴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建伟;对外援助与美国的非民主盟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温路路;新时期中巴关系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策略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苏礼;美国与1971年南亚危机[D];郑州大学;2007年
8 简静;巴基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9 赵磊;论冷战后美国的南亚外交政策[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刘玉霞;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1951年-1971年)[D];郑州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祥麟;巴基斯坦进入国家紧急状态[N];人民日报;2007年
2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巴基斯坦的外交难题[N];光明日报;2005年
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汪巍;贝·布托事件后的巴基斯坦政治经济走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4 王德华;南亚“超级大国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5 ;亚洲合作对话 探寻地区共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本报记者  梁强;穆沙拉夫访华:勾划贸易能源“双走廊”[N];财经时报;2006年
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汪巍;巴基斯坦大选年倚重经济外交[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8 傅小强;巴基斯坦下一步 向前还是向后[N];南方周末;2007年
9 孟祥麟;巴美关系很微妙[N];人民日报;2007年
10 ;穆沙拉夫移交巴军权紧急状态或“很快解除”[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