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气田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动态气水分布的关系
【摘要】: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其进行识别,进而评价不同类型裂缝与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地质成因。研究表明,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2种成因类型。其中,绝大多数构造裂缝为剪切裂缝,按其倾角特征可进一步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有效性较好,对整体上改善储层物性贡献较大。新场须二段气藏动态气水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及裂缝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以发育低角度裂缝或网状缝为主的储层表现为产水或快速高含水,而以高角度缝发育为主的储层往往为高产气层,且稳产时间相对较长。研究认为,基于该区气藏气水分布的复杂特点,储层中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是影响气藏动态气水分布的关键因素。
|
|
|
|
1 |
赵泽君,余波;新场气田致密碎屑岩气田水赋存分布规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年07期 |
2 |
王国建,程同锦,王多义;微量元素方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研究——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
3 |
安凤山;新场气田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勘探的启示[J];中国地质;1997年10期 |
4 |
张晟;陈德友;黎华继;冉旭;叶泰然;;新场气田须二段储层的分类与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4期 |
5 |
朱彤,叶军,王胜;川西坳陷新场气田成藏环境的划分及识别标志[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2期 |
6 |
王多义;刘亚伟;邓美洲;;新场气田土壤中纳米黄铁矿的发现及讨论[J];天然气工业;2005年11期 |
7 |
蒋劲松;新场气田JP3气层加砂压裂统计分析浅见[J];油气井测试;2001年04期 |
8 |
吴志均,杨宇,刘应楷;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的应力场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2期 |
9 |
张小平;郭希明;蒋记伟;郭庆丰;孙祥熙;苏燕;;新场气田裂缝孔隙性储层地质建模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
10 |
邓颖,黎华继,戚斌,马丽梅;川西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储层特征[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1 |
庞河清;匡建超;蔡左花;廖开贵;王众;;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单井气水层识别模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12 |
杨诚,戴建全,黎从军;多井约束InverMod反演在四川新场气田含气砂体预测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3 |
张伟;黎华继;段永明;;新场气田须二段气藏水体特征的初步认识[J];天然气技术;2009年02期 |
14 |
靳正平;从测试成果揭示新场气田特征及压裂开发效果[J];矿物岩石;2002年03期 |
15 |
黎邦荣,黎从军,徐炳高;古构造对新场气田沙溪庙气藏的奠基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4期 |
16 |
唐云,邱华,甘其刚;川西新场气田全三维压力预测方法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2期 |
17 |
杨诚,高志平,游文秀,吴铬;新场气田沙溪庙气藏随机建模[J];天然气工业;2005年02期 |
18 |
董国良;周文;高伟平;孟森淼;王辛;;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J];复杂油气藏;2012年02期 |
19 |
鲁人齐;王多义;刘亚伟;左银辉;邓美洲;刘应汉;;川西新场气田地气测量试验[J];物探与化探;2008年06期 |
20 |
李建良;张筠;徐炳高;;川西新场气田JS_2~1气藏测井多参数评价方法[J];测井技术;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