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方言元素——以汪立三钢琴曲《蓝花花》的创作、表演的可视化分析为例
【摘要】:近年来,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已成为现代心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以汪立三的钢琴曲《蓝花花》为例,在创作中,方言语音音调的轮廓是民歌旋律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曲家对民歌素材创造性运用的依据;同时,方言语音中的延长音、滑音、重音等富有地方特征的音节,多运用附加音和弦、七和弦等不协和和弦等编配,使作品独具特色和感染力。从乐曲演奏来看,音符时值偏离度与方言语流大都体现出一致性;而偏离度与语流的契合度,以及不同段落速度对比的宏观理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演奏家的专业训练过程、对语言和文化环境等体验经历的不同。
【相似文献】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