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那陵郭勒河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证据及意义
【摘要】:青藏高原是一个正在快速隆起的地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高原隆升显得尤为重要。在那陵格勒河两岸形成并保留下多级阶地,阶地阶面的宽度及阶坎的高度不一,表明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速率的不均一性。那陵格勒河南岸额尔滚赛拉图第四纪阶地上部砂砾石层中发现了非常典型的新构造运动证据——牵引褶皱、断层蚀变等地质现象实体,通过ESR同位素测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初步推算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以来隆升速率为0.62 mm/a,4.3ka以后测区有一次构造活动,将全新世冲洪积砂砾石层逆冲推覆到晚更新世Ⅱ级阶地之上,并在全新世地层中形成保存了具指示意义的牵引褶皱和断层蚀变带。
|
|
|
|
1 |
王乃梁,杨景春;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1981年02期 |
2 |
翁臻培;;云南省勐连县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特征[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
3 |
张荣昌;新构造运动幅度的确定[J];中国地质;1986年08期 |
4 |
谢宇平;;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现状[J];世界地质;1987年02期 |
5 |
苏生瑞;;新构造运动对关中西部滑坡的控制[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6 |
李龙堂,米文宝;宁夏新构造运动对土壤形成和分布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7 |
伊玛木·塔依尔;新疆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初步探讨[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8 |
叶定衡;王新政;赵玉敏;;中国新构造运动基本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4年00期 |
9 |
周秉根,潘宝林,王心源,张建春;黄山新构造运动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
10 |
江兴亮;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形的影响[J];池州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
11 |
陶家元;江汉湖群的形成发育与新构造运动[J];福建地理;2000年03期 |
12 |
王清利,陈蜀园;嵩山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J];河南地质;2001年01期 |
13 |
夏正楷;宁夏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水土流失[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
14 |
刘高,韩文峰,聂德新;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效应[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年01期 |
15 |
李招文;浅析雷州半岛区域新构造运动及不良地质现象[J];广东水利水电;2002年04期 |
16 |
范迪富,徐雪球;南通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J];江苏地质;2002年01期 |
17 |
范柱国,李峰,谈树成,李保珠;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环境效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年01期 |
18 |
何才华;论新构造运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9 |
陆景岗,唐根年,李健;新构造运动与杭州西湖的形成及其成景分析[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
20 |
耿田波;;长治盆地的形成历史及新构造运动特征浅析[J];华北国土资源;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