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C激波风洞TSP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从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验证应用三个方面总结了近两年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激波风洞中开展的温敏涂层(TSP)技术相关研究工作。通过解决快速响应温敏发光材料研制、模型研制、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图像采集系统、光学系统及标定系统的配套和系统集成,建立了一套适于激波风洞试验的高速TSP测量及标定系统。该技术可在激波风洞试验中获取模型被测面温敏涂层的发光图像,基于该图像可以直接观察模型表面热流分布和捕捉峰值热流的准确位置。结合温敏发光材料的物性参数标定数据,能够实现对模型表面热流的定量测量。不同于传统的传感器点热流测量技术只能得到模型表面有限数量的离散点的热流值,TSP技术能够以高空间分辨率得到较大面积区域的详细热流分布信息,可更加全面的测量模型外表面的热环境,并且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和辨别边界层流态以及确定边界层转捩位置。试验对比表明,TSP技术的测量结果与点热流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目前该技术已趋于成熟,在Φ2m和Φ0.6m激波风洞上成功应用于边界层转捩研究、局部干扰区热环境研究和复杂外形飞行器热环境研究等领域,已成为激波风洞除点测热技术之外又一重要测热技术。
|
|
|
|
1 |
陈延辉;激波风洞试验中激波/附面层干涉对风洞接受罐温度的影响[J];飞航导弹;2005年07期 |
2 |
刘长礼,张德良,胡宗民,姜宗林;正向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的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04期 |
3 |
李进平;冯珩;姜宗林;;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诱导的激波风洞气体污染问题[J];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
4 |
曾明;林贞彬;郭大华;柳军;瞿章华;;高焓激波风洞自由流参数测量的数值重建[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
5 |
姜宗林;李进平;赵伟;刘云峰;俞鸿儒;;长试验时间爆轰驱动激波风洞技术研究[J];力学学报;2012年05期 |
6 |
徐立功;自由活塞激波风洞[J];力学进展;1992年03期 |
7 |
王世芬,王宇,唐贵明,李振华,刘鹏;二维超音速激波风洞及其应用[J];航空学报;1994年11期 |
8 |
阎大鹏,王海林,贺安之,杨祖清,乐嘉陵;高灵敏度莫尔偏折法及其在激波风洞流场中的应用[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
9 |
唐贵明,袁生学,曾远金;激波风洞高焓流动及其驻点对流和辐射热流测量[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1998年01期 |
10 |
吕治国;李国君;李中华;姜华;赵荣娟;;激波风洞测力试验不确定度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1 |
朱浩;沈清;宫建;;自由活塞激波风洞定压驱动时间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4年01期 |
12 |
刘洪山;徐翔;姜华;于时恩;吕治国;康良;;应力波天平在国内激波风洞上的应用[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1期 |
13 |
姜宗林;俞鸿儒;;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9年06期 |
14 |
李颂晖,杨祖清,王喜荣;高超声速激波风洞中的油流技术和分离流的初步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83年03期 |
15 |
吕治国;李国君;赵荣娟;姜华;刘济春;王刚;;激波风洞高超声速摩阻直接测量技术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3年06期 |
16 |
唐贵明;用于激波风洞中的表面油流流动显示方法[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0年02期 |
17 |
曾明;冯海涛;林贞彬;瞿章华;;粘性相互作用对高焓激波风洞实验段自由流静压测量影响的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1期 |
18 |
王刚;唐志共;吕治国;姜华;赵荣娟;;激波风洞气动力试验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J];实验流体力学;2013年02期 |
19 |
林贞彬,郭大华,竺乃宜,葛学真,余西龙,杨乾锁,姜乃波;JF-10氢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自由流的测量和诊断[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0年03期 |
20 |
吕治国,刘洪山,张雁,于时恩,姜华;烧蚀端头锥模型激波风洞试验研究[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