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物及其干扰区热环境影响范围分析
【摘要】:针对升力体外形飞行器局部构件干扰流动及热环境影响,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半经验模型及实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研究高速流动条件下平板表面突起物干扰区气动加热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外形特征下突起物对流场结构的影响表明:干扰区热环境分布与流动结构直接相关,压力比拟方法可在局部区域可靠预测热流分布;高台类突起物干扰区范围和热环境敏感依赖于其有效宽度,而低台类突起物干扰区范围和热环境则主要依赖于高度变化;方形头构件与圆形头构件对称面干扰区范围相差1.414倍(湍流/层流均成立);后掠角存在对干扰区范围影响显著,给出后掠角对干扰区的影响关系式.研究结果可方便地用于飞行器热环境预测中,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
|
|
|
1 |
吕志咏,卢红雨,李屹东,杨芝利;翼身组合体流场测量和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2年01期 |
2 |
李素循,陈永康,倪招勇;绕方柱类凸起物分离流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0年S1期 |
3 |
钱岭,曹起鹏;超音速气流绕局部透气凹角流动的数值模拟[J];航空学报;1995年04期 |
4 |
傅德薰,马延文,王力;钝体绕流流场分离涡的数值模拟[J];航空学报;1991年09期 |
5 |
叶正寅,杨永年;二维分离流中的NS方程数值计算方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
6 |
;全国第八届分离流、涡运动和非定常流、涡控制会议记要[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9年03期 |
7 |
周伟江,马延文;物面突变引起的二维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1年04期 |
8 |
钟诚文,苏耀西;用粘性/非粘性相互作用法求解机翼跨声速分离流[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
9 |
许承,郭荣伟;三维弯管内分离流场的试验研究[J];航空学报;1994年09期 |
10 |
陈少龙,侯安平,周盛;扩压式叶栅非定常分离流机理研究的频谱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3年03期 |
11 |
郑力铭;孙冰;;超燃冲压发动机二维热环境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05期 |
12 |
黄世勇;王智勇;;热环境下的结构模态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9年05期 |
13 |
徐诚,张世英,周明德;平片激振对锐缘分离流场宏观作用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3年03期 |
14 |
董广超,薛成位,郑新民;再入飞行器设计中热环境参数估算方法的探讨[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4年04期 |
15 |
于友民;热对热环境中作业的空勤人员的影响[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6 |
和争春;何开锋;朱国林;;机动弹头气动布局的一种新思路[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8年02期 |
17 |
孙兆虎;;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问题讨论[J];航空科学技术;2008年03期 |
18 |
吕超;王同光;;三维动态失速模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1年04期 |
19 |
曹建发,陈晏清;分离流中多段翼型的优化计算[J];航空学报;1990年08期 |
20 |
鲜学义,寿荣中,何慧姗,徐小江;现场坦克车内高温条件下人体热状态理论预测的验证[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