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中部隆起区海底沉积物三维荧光特征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摘要】:通过分析南黄海中部隆起及北部坳陷海域1.0~1.5m深度海底沉积物三维荧光特征,对油气渗漏类型及油气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区内共分析样品497件,主峰荧光强度介于56.8~1003.6之间,通过频率直方图法确定最大荧光强度标准化异常下限值为1.5,并据此识别出2个高置信度异常区及1个低置信度异常区。据w(T)/w(D)指标确定的异常范围与这3个异常区互为印证,说明异常区的划分较为可靠。研究区绝大多数样品主峰荧光强度出现在230nm、337.5~348nm的波长范围内,次峰强出现在248~260nm、357~361.5nm之间,表明沉积物中芳烃以萘系为主,次含量为菲和蒽及其衍生物,指示了原油信息。三维荧光主峰陡度K为0.21~0.94,生烃潜力指标R1介于1.44~8.05,由K-R标准图版判断异常区内有10个站位表现出异常属性,其中7个为凝析油,3个为轻质油。通过对比分析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内烃源岩特征,表明该方法能部分地反映深部油气类型信息。
|
|
|
|
1 |
林玉祥;方炎华;朱雷;王振平;;以PC1井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论油气垂向运移[J];地质论评;1994年S1期 |
2 |
李武;宋继海;胡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12期 |
3 |
张帆;孔明华;王雪;;定量颗粒荧光及三维荧光技术在滨北地区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0期 |
4 |
张学洪;三维荧光光谱测试方法及其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5 |
宋继梅;李武;胡斌;;油气化探中芳烃油气性的辨识[J];物探与化探;2006年01期 |
6 |
杨春;李慧娟;王雅玫;;山东蒙阴钻石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及其与紫外荧光特征的对比[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0年04期 |
7 |
赵铁虎;张训华;王修田;孟祥君;;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油气渗漏的声学探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2期 |
8 |
欧阳凯;张训华;李刚;;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
9 |
陈建文,吴志强;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1期 |
10 |
李本超,朱詠煊,雷剑泉;地质样品的同步和三维荧光光谱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地球化学;1989年04期 |
11 |
李武,雍克岚;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应用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4期 |
12 |
姜玉坤;南黄海盆地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初探[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11期 |
13 |
王丽顺,徐建章,丁培民;南黄海盆地下第三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1期 |
14 |
王连进,叶加仁,吴冲龙,廖曦;南黄海盆地构造及沉积特征[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2年01期 |
15 |
俞印生;南黄海盆地第三系沉积特征及其含油气性[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1年01期 |
16 |
温珍河,张金川;南黄海盆地找油新方向的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2期 |
17 |
肖国林;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再认识[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02期 |
18 |
刘宗云;南黄海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及地层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年01期 |
19 |
吴志强;陆凯;闫桂京;陈建文;;南黄海前新生代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8期 |
20 |
刘青松,王宝仁;应用微磁寻找油气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