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TER-DEM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差异抬升分析
【摘要】:雅鲁藏布江是东构造结的核心区域,为研究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流域现今隆升发育现状,本文基于Arc GIS平台,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流域的ASTER-DEM30 m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y Index,简称HI法,是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来获取流域演化特征及其构造活动响应指标的方法)进行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气候、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探讨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HI0. 43的隆升区主要集中在大拐弯缝合带以外的区域且分布与各断块中的三级夷平面具有较好的耦合性;而HI0. 60拉萨断隆隆升区分布范围最大,加拉白垒断隆分布最小,仅在大拐弯小范围分布; HI0. 43的侵蚀下切区,处于河流的一二级谷肩位置以及河流发育较为成熟的区域;林芝—派镇段区域内HI0. 35,以侵蚀下切为主。由以上得出:区内构造挤压作用依然存在,而气候、河流以及断裂带密度的影响是在构造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间推移以上因素会逐渐抑制构造抬升作用,并且对侵蚀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内表现不同;当构造作用发挥主要作用时,断块以隆升作用为主,HI0. 43;气候作用的影响使加拉白垒与南迦巴瓦峰处于隆升停滞,HI0. 43;林芝段HI0. 35说明在气候、河流发育以及断裂带密度的影响下会加大侵蚀的力度使得区域内以侵蚀下切为主,未有抬升迹象。整体上,在构造、气候、河流发育及断裂带密度综合影响下,隆升作用由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外部向内部逐渐减弱,而局部区域上的差异是由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差异决定的。
|
|
|
|
1 |
辛聪聪;王运生;洪艳;申通;韩立明;赵逊;;基于ASTER-DEM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差异抬升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年04期 |
2 |
;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简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3年02期 |
3 |
彭小龙;王道永;;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活动构造特征与活动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26期 |
4 |
郑锡澜
,常承法;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地质构造特征[J];地质科学;1979年02期 |
5 |
张文高;陈正乐;蔡琳博;韩凤彬;孙岳;吴玉;孟令通;何江涛;马骥;杨斌;;西天山白垩纪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
6 |
孙岳;陈正乐;王永;韩凤彬;吴玉;孟令通;张昊;;天山山脉中新生代差异隆升及其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2期 |
7 |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8 |
马寅生,崔盛芹,吴淦国,吴珍汉,朱大岗,李晓,冯向阳;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9 |
王东;王国芝;刘树根;;川东南地区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
10 |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
11 |
袁四化;刘永江;葛肖虹;任收麦;吴光大;李伟民;刘欢;郭新转;;阿尔金山中-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6年02期 |
12 |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13 |
徐宝文;巴登珠;张宜智;;雅鲁藏布江巨型构造带地质特征初步探讨[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2年03期 |
14 |
温泉波;刘永江;高飞;徐民;李伟民;冯志强;周建平;梁琛岳;;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J];岩石学报;2017年06期 |
15 |
张克信;王国灿;洪汉烈;徐亚东;王岸;曹凯;骆满生;季军良;肖国桥;林晓;;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地质通报;2013年01期 |
16 |
袁万明;杨志强;张招崇;邓军;;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0期 |
17 |
陈正乐;宫红良;李丽;王小凤;陈柏林;陈宣华;;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
18 |
樊光明,张智勇,顾延生,张海峰,冯光胜;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J];地球科学;2003年04期 |
19 |
杨立强,张中杰,王光杰,赵爱华,陈东;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1期 |
20 |
刘栋梁;宋春晖;方小敏;戴霜;李海兵;;榆木山地区玉门砾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变形隆升意义[J];地质学报;201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