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龙陵地区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对大瑞铁路地质选线影响研究
【摘要】:高黎贡山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附近的横断山脉南段,是大理一瑞丽铁路(大瑞线)的必经之地,地形起伏大、构造复杂、活动性强,高黎贡山隧道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其地质选线的最大困难就是对隧道深部构造环境的了解,特别是缺少对与地热、地震等联系紧密的深部地质构造的认识.为此,本文以大地电磁方法为手段,以高黎贡山隧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滇西龙陵地区高黎贡山隧道越岭段两条大地电磁剖面数据的处理解释对研究区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进行了勘探研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间关系的分析,根据隧道主要断层地质条件设计了三维垂直断层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开展正演模拟研究发现,测点点距、位置与横向分辨率密切相关,点距越密,分辨率越高,测点位于断层在地表投影位置能有效提高分辨率.采用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二维偏离度和电性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剖面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NLCG联合反演研究,揭示了沿剖面的腾冲地块、龙陵一瑞丽断裂带及保山地块10 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剖面CD电性结构呈现区域构造的三分性,腾冲地块电性结构成层性较好,保山地块成层性较差,两者均以中高阻电性特征为主,中间夹龙陵一瑞丽断裂带,电性结构反映从3 km深度以下存在几乎近于直立延伸的低阻带,推测为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滇西段丁青一怒江缝合带的反映;剖面AB共划分了6条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深部隐伏断裂,结合地震地质、地表地质及龙陵地震深部背景研究,推测F7-3断裂为1975龙陵7.3级地震断裂;从地表黄草坝断裂开始向下延伸,有一条发育最大深度约为4 km的低阻通道,推测为地热断裂深循环通道,其与黄草坝断裂共同控制研究区地下热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在高黎贡山隧道线位位置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温通道,为隧道方案成立的关键工程地质条件.勘探结果表明:滇西龙陵地区地壳电性结构有效的反映了高黎贡山隧道深部隐伏断裂和地热断裂深循环通道等深部构造特征,为大瑞线隧道工程地质选线提供了深部地质背景依据.
|
|
|
|
1 |
余年;胡祥云;李坚;赵宁;周军;蔡学林;刘云;;滇西龙陵地区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对大瑞铁路地质选线影响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6期 |
2 |
袁炳祥;谌文武;梁收运;李金城;;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带对地质选线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2期 |
3 |
王晋南;王洋龙;安晓文;杨向东;常祖峰;;1976年龙陵地震区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震研究;2006年04期 |
4 |
李克;远访龙陵[J];山西地震通讯;1976年04期 |
5 |
阚荣举;龙陵大震前的地震活动[J];地震研究;1978年01期 |
6 |
张四昌,徐杰;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J];地震研究;1978年03期 |
7 |
梁劳;龙陵地震序列特征[J];地震研究;1978年02期 |
8 |
龙晓帆;龙陵地区莫霍界面反射波的初步探讨[J];地震研究;1981年03期 |
9 |
刘祖荫;龙陵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过程的探讨——孕育地震应力场的演变[J];西北地震学报;1985年S1期 |
10 |
陈小斌;叶涛;蔡军涛;王立凤;;大地电磁资料精细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技术研究(七)——云南盈江——龙陵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J];地球物理学报;2019年04期 |
11 |
王绍晋
,阚荣举
,刘祖荫;龙陵地震序列的空间特征[J];地震研究;1979年02期 |
12 |
阚荣举
,王绍晋
,刘祖荫;龙陵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特征[J];地震研究;1979年04期 |
13 |
阚荣举,刘祖荫,王绍晋,宋文,黄毓珍;龙陵地区大地震前后平均应力轴取向的时间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6期 |
14 |
杜义;张效亮;黄学猛;杜宇本;谢富仁;;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J];震灾防御技术;2012年03期 |
15 |
左兆荣,张国民,吴建平;1976年云南龙陵7.4级地震序列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5期 |
16 |
朱成男;龙陵地震地质背景[J];地震研究;1979年04期 |
17 |
包林海;王成虎;王显军;;龙陵-瑞丽断裂北段现今地应力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J];华南地震;2015年04期 |
18 |
曹新菊,赵城,阳世华;龙陵地震区的地壳水平形变(英文)[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5年04期 |
19 |
秦保燕,荣代潞,李启成;龙陵大震震型及有关问题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4期 |
20 |
王克鲁
,高振寰
,徐嘉谟
,钱瑞华;龙陵地震震害与地质[J];地质科学;197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