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媛媛,徐扬,李冬梅;不同类别场地地震震动反应分析[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
2 |
张建毅;袁晓铭;孙锐;蒋锋;;地下结构地震横向应变传递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02期 |
3 |
张利花;罗奇峰;胡群芳;;不同抗震设计的砖混结构校舍抗震性能对比[J];灾害学;2010年S1期 |
4 |
黄树棠;;菏泽地震的强震记录简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4年03期 |
5 |
徐邦伟;翁智远;;不规则地表附近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7年04期 |
6 |
石尚群,王恩宁,陈石;南京“地铁”地质条件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7 |
王优龙;;编制企业抗震防灾规划中值得商榷的若干问题[J];石油规划设计;1991年02期 |
8 |
小长井一男;彭岩;;地下构筑物的抗震设计[J];国际地震动态;1991年12期 |
9 |
严新育,杨伟林,沈大开,高德潜;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塔墩和锚锭的场地设计地震动工程参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
10 |
张德常;秦岭地下结构呈“立交桥”式之说谁为先[J];陕西地质;1996年01期 |
11 |
陆建华;谢一仙;;关于抗震设计中场地土类别的探讨[J];粮食与食品工业;1998年04期 |
12 |
谢礼立;关于抗震设计样板规范[J];国际地震动态;2000年07期 |
13 |
于翔,陈启亮,赵跃堂,王明洋,国胜兵;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方法及其现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4 |
徐则民,张倬元,刘汉超,刘俊贤,李廷强,鲍志言;成都地铁环境工程地质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2期 |
15 |
谢礼立,马玉宏;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10期 |
16 |
张敏政;地震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9期 |
17 |
阳生权;周健;陈秋南;吕中玉;;爆破震动作用下的地下结构及围岩幅频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18 |
刘华北;宋二祥;;截断墙法降低地下结构地震液化上浮[J];岩土力学;2006年07期 |
19 |
陈敏华;陈增新;张长生;;FLAC在基坑开挖分析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
20 |
庄海洋;宰金珉;陈国兴;;土-地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