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品种适应性种植展示报告
【摘要】:品种产量的高低、米质的优劣、适应性的强弱,直接关乎农户的收成。为了指导农民科学用种,加快水稻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促进荆州市优质、适应性强的中稻品种推广应用,2017年荆州市种子管理局组织实施了中稻品种集中展示,参展品种全部来源于本地种子市场的合法品种,由种子企业自愿参加推选。展示秉持"科学、规范、高效、节约"的理念,组织田间种植。田间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展示田块肥力水平均匀一致,排灌方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采用旱育秧暗化技术,全程机械化操作,接近大田生产实际。观察记载依据2017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发布的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及标准,理论测产与田间实收相互验证。
|
|
|
|
1 |
;鄂中4号中稻[J];农家顾问;2004年02期 |
2 |
余厚理;;推介几个优良中稻品种[J];农村百事通;2006年10期 |
3 |
;中稻早熟高产初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1975年03期 |
4 |
黎用朝,闵军,张黎光;湖南“九五”中稻育种的主要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
5 |
李宏凯,陈亿毅,徐得泽;优质中稻新品种鄂中5号栽培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
6 |
金四九,江兴明,蒋云鹏,陈积祥;中稻新品种种植比较[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2期 |
7 |
王勇斌;袁永强;周多玲;张胜;;高温对肥东县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及其对策[J];农技服务;2007年10期 |
8 |
黄明永;;中稻新品种引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9 |
江瑞林;颜明朝;刘春平;文辉先;刘银发;;中稻直播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22期 |
10 |
吴和明;曹国长;王新刚;付玲;;扬两优6号等优质高产中稻品种的鉴定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11 |
周建荣;贾敏;黄贤媛;;江西省200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中稻接班)展示[J];吉林农业;2010年07期 |
12 |
贺淼尧;刘光华;;2009年湖南省中稻高产组区试邵阳点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8期 |
13 |
甘曦;潘道海;杨长斌;邓前春;吴勇刚;崔庆彬;杨正武;郭良策;邓传云;钟琼;;几个中稻品种施肥量与产量模拟预测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S1期 |
14 |
漆迎春;;13个中稻新品种的对比[J];农技服务;2012年10期 |
15 |
邓环;万素琴;刘敏;刘志雄;邓爱娟;;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
16 |
;京山县一九七三年中稻“六九一”生产总结[J];湖北农业科学;1974年04期 |
17 |
李燮平,吴怀珣,周国芳,李雪奎,王涌涛,陈劲松;麦茬中稻品种的合理布局[J];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04期 |
18 |
傅谈如;李国璋;;早、中稻产量与光、热、水供求规律的探讨[J];耕作与栽培;1983年05期 |
19 |
湖南省作物学会考察组;湘西自治州、怀化地区中稻生产考察报告[J];湖南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
20 |
湖南省作物学会考察组;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地区中稻生产考察纪要[J];湖南省作物学会会刊;1984年01期 |
|
|
|
|
|
1 |
刘元成;胡久生;彭华伟;汪权方;邢晓燕;涂建华;李惠萍;刘燕平;李锏;马岚;万静;刘珊;彭长华;李忠臣;王伟群;高守杰;谢凯;王芸丽;郭光毅;汪权方;邢晓燕;涂建华;;江汉平原中稻种植及估产遥感监测研究[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
2 |
晏群;李兆华;彭华伟;汪权方;涂建华;彭长华;胡久生;;洪湖市粮食(中稻)产能建设遥感监测试点研究[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