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优质大豆孢囊线虫病新抗源—庆抗83219
【摘要】:正 1957年美国Brim发现引自中国的Peking(北京)等黑豆抗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用作抗源。到1967年先后育成Pickett、Dyer等抗1、3号生理小种的抗线大豆品种。1960年日本从美国引去Peking抗源,于70年代末育成抗1、3号小种
|
|
|
|
1 |
马书君;大豆孢囊线虫病新抗源研究简报[J];大豆科学;1987年03期 |
2 |
姚振纯,吴和礼;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种质有创新[J];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
3 |
张磊;安徽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86年04期 |
4 |
吴和礼;商绍刚;刘汉起;;“龙84—783”等大豆新品系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J];作物杂志;1989年01期 |
5 |
赵经荣,邢邯,赵彭彬,段伟萍;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新品系──高作一号[J];大豆通报;1994年02期 |
6 |
范守山,朱振辉,周秋勤;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
7 |
全红英;曲景枫;陶秀华;;重迎茬后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2007年04期 |
8 |
任巧茹,任巧稚;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1996年06期 |
9 |
刘炳文,白菊;涕灭威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试验初报[J];大豆通报;1995年04期 |
10 |
牛振伟;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J];新农业;1997年08期 |
11 |
周敬霄,肖付明,任文仲;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1999年03期 |
12 |
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调查协作组;大豆孢囊线虫病在山西省的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J];华北农学报;1987年03期 |
13 |
付景春,冷春宏,徐海东;盐碱干旱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及防治[J];大豆通报;1997年06期 |
14 |
张秀革;;影响大豆产量的两大因素[J];吉林农业;2006年05期 |
15 |
王丽艳;;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年12期 |
16 |
赵经荣,邢邯,战明奎;山东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与防治概况[J];植物保护;1990年05期 |
17 |
郝欣先,蒋惠兰,高建伟,吴建军,李之琛;大豆抗孢囊线虫病品种选育研究[J];大豆科学;1996年02期 |
18 |
赵德春,林超,刘义;30%克多福大豆种衣剂生产性试验总结[J];大豆通报;2001年01期 |
19 |
郑秀艳;;大豆孢囊线虫病和疫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年05期 |
20 |
王新国;;“杂交豆1号”大豆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07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