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炭疽病病原菌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为了从分子水平探讨苹果炭疽病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采用L16(45)正交设计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Mg2+浓度、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DNA含量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进行引物筛选及苹果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确立最优反应体系为2.0mmol/L Mg2+、0.2 mmol/L dNTP、2 U Taq DNA聚合酶、1μmol/L引物和DNA 100 ng。筛选获得的10条引物对供试菌株共扩增出42条谱带,均为多态性条带。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0.50处分为2个类群,分别与根据形态学鉴定的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刺盘孢C.acuta-tum 2个类群相一致,在相似系数0.74处,分为4个亚群,表明苹果炭疽病菌存在明显的种间及种内遗传分化。
|
|
|
|
1 |
海俊年;苹果炭疽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试验[J];植物保护;1965年05期 |
2 |
杨昭华;;苹果炭疽病药剂防治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1987年10期 |
3 |
朱永举;双效灵防治苹果炭疽病[J];中国果树;1986年04期 |
4 |
吕学诗
,王瑞连
,张宗岗
,杨春亮;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的区分与防治[J];新农业;1990年11期 |
5 |
张希清,陈素顺,李海廷,李海旺,王玉珍;密植丰产园苹果炭疽病综合防治[J];落叶果树;1996年S1期 |
6 |
;苹果炭疽病药剂防治试验简报(1973—1976年)[J];落叶果树;1977年03期 |
7 |
邱化义;苹果轮纹病和苹果炭疽病的辨别[J];安徽农业;1995年09期 |
8 |
杨宏强;杨玉萍;李花利;;苹果炭疽病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果树);2006年01期 |
9 |
王献敏;;苹果炭疽病综合防治措施[J];河北果树;2011年02期 |
10 |
赵忠仁,刘建业;苹果炭疽病发病规律研究[J];落叶果树;1988年02期 |
11 |
李和平,刘甲玉,朱红,陈章明,周淑兰;无毒高脂膜防治苹果炭疽病试验[J];落叶果树;1990年03期 |
12 |
;苹果炭疽病的预测与防治[J];新农业;1973年10期 |
13 |
朱永举;顾国光;;双效灵防治苹果炭疽病[J];山西果树;1986年01期 |
14 |
杨昭华;防治苹果炭疽病药效比较试验[J];农药;1987年05期 |
15 |
高斌;丁培棣;王作标;刘元荣;;防治苹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大富丹[J];河南农业科学;1987年02期 |
16 |
孙忠朴,盂繁玉,吴洪芬;高脂膜防治苹果炭疽病和轮纹病试验初报[J];落叶果树;1988年02期 |
17 |
;什么叫“铲除防治”?怎样进行苹果炭疽病的铲除防治?[J];烟台果树;1988年01期 |
18 |
黄娟,宋爱颖,段惠芹,周影,李红梅,王顺建,王向阳;50%福·甲·硫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炭疽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19 |
刘银肖;;防治苹果炭疽病[J];山西果树;1981年02期 |
20 |
韩金声;;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新途径的研究[J];中国果树;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