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林土壤各形态硒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摘要】:应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富阳市主产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的7个乡镇的8片雷竹试验林的土壤硒含量及其形态分布。结果表明,永昌镇测试土壤0~15cm土层自然总硒含量达到0.4856mg/kg(风干土),超过我国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的平均值0.29mg/kg,其他几处土壤硒含量均处于平均值左右。雷竹林0~15cm土层总硒含量极显著高于15~30cm土层总硒含量。土壤各形态硒分布中,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及元素态硒是采样土壤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且与土壤总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态硒含量除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呈负相关外,与其他形态硒均没有相关性,而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竹笋与竹鞭硒含量与0~15cm土层有效硒含量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
|
|
|
|
1 |
朱维晃,杨元根,毕华,刘强;土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3期 |
2 |
龚子同,黄标,周瑞荣;南海诸岛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土壤学报;1997年01期 |
3 |
徐铁峰;;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4 |
刘育红;欧为友;;拉脊山土壤重金属铜和锌含量及形态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5 |
杜富芝;傅瓦利;甄晓君;段正锋;王素芳;;城乡交错区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J];中国地质;2009年06期 |
6 |
丁成;王世和;严金龙;许琦;;污灌湿地系统土壤-植物中铬的赋存形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
7 |
白玲玉;曾希柏;胡留杰;李莲芳;和秋红;;外源二甲基砷对油菜生长及土壤中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2期 |
8 |
史震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4期 |
9 |
杨基峰;应光国;赵建亮;杨小兵;彭平安;;黑碳对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4期 |
10 |
李丹丹;周东美;汪鹏;李连祯;翁南燕;;镉和温度预暴露对小麦吸收镉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3期 |
11 |
郝汉舟;陈同斌;靳孟贵;雷梅;刘成武;祖文普;黄莉敏;;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
12 |
和秋红;曾希柏;;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分析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
13 |
于瑞莲;徐加庆;胡恭任;胡可旺;;施用污泥对小白菜生长及其迁转重金属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1期 |
14 |
李承绪,丁鼎治;试论河北省海岸带土壤开发利用[J];华北农学报;1986年03期 |
15 |
邓传跃,张亮,王宁;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甲胺磷残留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6 |
陈建伟;王亚淑;许益民;李祥;李凡;;江苏栽培明党参中微量元素累积规律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年04期 |
17 |
全斌,陈健飞,郭成达;福州鼓山两个典型剖面的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8 |
李继桂,段生崇;单柱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溴和碘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9 |
穆从如,杨林生,胡远满,张玉德;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油田开发的协调发展[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8年04期 |
20 |
汪晓丽,封克,汤炎,王小治;土壤矿物层间电荷组成与固定态铵的释放[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