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危机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多数据源计算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揭示该地区地下水快速下降机理,提出水资源限制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方法:根据收集的黄淮海平原266个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样本点和5个典型城市地下水位长期监测点,由克里格插值得到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叠加2012年耕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地下水下降速度在9个子生态区对应的耕地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980年以来,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以浅层0.46±0.37 m/年,深层1.14±0.58 m/年的速度下降,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下水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粮食增产和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导致的大面积、高强度的井灌方式。根据地下水资源危机程度,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休养调整区、强度降低区、生态保护区和潜力提升区4个耕地利用调整区划。研究结论:黄淮海平原高集约高投入的耕地利用方式不可持续,在区域地下水危机的情况下,应降低超采区的耕地利用强度,同时提升潜力区的耕地生产潜力,实现耕地生产、生态质量协同提升,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
|
|
1 |
;黄淮海平原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J];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11期 |
2 |
谢承陶,李志杰,林治安;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改良治理的任务和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年05期 |
3 |
郭焕成,姚建巨,任国柱;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
4 |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和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6期 |
5 |
刘文政;黄淮海平原旱涝盐沙薄的综合治理及其农业发展[J];土壤;1989年03期 |
6 |
孙正清;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开发水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5年06期 |
7 |
唐志发
,梅方权;从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看黄淮海平原的增产潜力[J];农业技术经济;1982年03期 |
8 |
罗必武;;展望黄淮海平原农业的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1982年05期 |
9 |
王连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作贡献[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3期 |
10 |
陈连
,贲克平;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的情况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82年09期 |
11 |
范家■;郭省三;;关于黄淮海平原恢复高粱种植的意见[J];河南农业科学;1983年02期 |
12 |
王永利;;我们组织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考察的几点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1984年02期 |
13 |
;安徽省黄淮海平原强化畜牧、精久农业综合科技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1996年07期 |
14 |
熊毅;组织起来,联合攻关,加速黄淮海平原治理的研究[J];土壤;1982年06期 |
15 |
赵南松;;水是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关键[J];治淮;1989年03期 |
16 |
徐传宝,李学仁;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潜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S3期 |
17 |
刘文政;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加速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J];土壤;1990年01期 |
18 |
李荣生;黄淮海平原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以聊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1年02期 |
19 |
王文楷;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域开发中的减灾增产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年03期 |
20 |
邢廷铣,王仁德,方热军,何烈华;黄淮海平原畜牧业发展雏见[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