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摘要】: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
|
|
|
1 |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
2 |
张钰,刘桂民,马海燕,王根绪;黑河流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
3 |
祁元;王一谋;王建华;颜长珍;;宁夏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
4 |
徐霞;王静爱;朱玉洁;高琼;;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崔健;林年丰;汤洁;姜玲玲;蔡宇;;霍林河流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及趋势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
6 |
俞文政,常庆瑞,寇建村;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草业科学;2005年09期 |
7 |
叶元林,水建国,王安明,王一平,梅道亮,廖根清,张如良;旱稻的特性及其效益分析[J];中国稻米;2003年06期 |
8 |
任春颖,刘湘南;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图谱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
9 |
张伟;王建弟;朱宁;;土地利用调查中图斑平均坡度的获取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
10 |
仙巍,邵怀勇,周万村;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
|
|
|
|
1 |
马荣华,陈雯,陈小卉,段学军;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
2 |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研究;2003年06期 |
3 |
姜广辉;张凤荣;孔祥斌;赵华甫;陈军伟;苏子友;;北京山区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分析[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
4 |
赵涛,庄大方,冯仁国;1990年代我国新增非农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04年05期 |
5 |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4期 |
6 |
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
7 |
储金龙;马晓冬;高抒;徐建刚;;南通地区城镇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
8 |
周华锋,马克明,傅伯杰;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02期 |
9 |
尹君,张天增,赵世强,林培,卢树昌;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目标规划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4期 |
10 |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
|
|
|
|
1 |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
2 |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年04期 |
3 |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J];地理学报;1992年02期 |
4 |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5 |
张镱锂,李秀彬,傅小锋,谢高地,郑度;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
6 |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
7 |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
8 |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周全斌,赵晓丽;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
9 |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郑 度,李双成,阎建忠;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
10 |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