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血浆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水平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不同亚型偏头痛患者血浆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的变化,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27例偏头痛患者分成偏头痛发作期组(A组,n=98)和发作间期组(B组,n=129);同时根据患者先兆症状的不同又分为四个亚组,即A1组-无先兆的偏头痛发作期患者(n=71),A2组-有先兆的偏头痛发作期患者(n=27);B1组-无先兆的偏头痛发作间期患者(n=94),B2组-有先兆的偏头痛发作间期患者(n=35);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BMI、血压、血脂),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浆PPARs水平,采用SPSS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血浆中PPARα、PPARβ/δ水平明显高于发作间期及健康对照者的水平(572.3±68.1VS 306.3±69.2VS 301.49±74.3、591.1±72.2VS 233.1±105.6VS 245.68±101.7,P0.05),而PPARγ水平发作期组低于发作间期组及健康对照组(157.2±104.4VS 230.3±97.2VS 221.86±95.9,P0.05);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期PPARα、PPARβ/δ、PPARγ水平与发作间期比较均有明显差异(574.9±68.5VS 308.8±70.2,588.5±70.5VS 242.7±109.7,159.8±101.6VS 233.2±96.4,P0.05)。PPARs水平在发作间期患者组与健康对照者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偏头痛发作期或发作间期,有先兆与无先兆患者血浆PPARs水平组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PARs参与偏头痛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与有无偏头痛先兆发生无关。
|
|
|
|
1 |
杜颂伟,陈祖舜,陆敏;偏头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观察[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年06期 |
2 |
邹苏予,高广义;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的意义[J];交通医学;2000年04期 |
3 |
张周良,刘树林,傅求真,郭力;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3期 |
4 |
孙丽,施乃久,李红霞;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对照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0年02期 |
5 |
黄焕新,魏建华;偏头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5期 |
6 |
郭宁,苏庆军,殷圆圆;偏头痛患者血浆TXB_2,6-keto-PGF_(1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01年05期 |
7 |
张桃凤,周丽萍,敖菊珍;偏头痛患者30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1期 |
8 |
朱世银;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J];现代康复;2001年22期 |
9 |
焦晓阳,邓小玲;偏头痛患者5-羟色胺和一氧化氮测定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1年04期 |
10 |
肖峰,沈雪峰,杨士军,包兴昌,吕天河;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年01期 |
11 |
肖峰,沈雪峰,包兴昌;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初步观察[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2 |
侯延丽;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国微循环;2002年01期 |
13 |
丁朝兵,卢炳红,陈东,周易谦,唐金荣,丁新生;偏头痛患者58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年04期 |
14 |
胡英嗣;经颅多谱勒检测儿童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的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1期 |
15 |
宋成忠,李义召,夏作理,张东君,王世华,邓小梅;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与环核苷酸水平变化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
16 |
侯宪臣,侯德平,王玲;速效头痛宁与苯塞啶改善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19期 |
17 |
;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新策略(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07期 |
18 |
李英杰,贾和平,武小玲,徐谦;偏头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年03期 |
19 |
郭俊唐;慢性偏头痛患者皮肤痛的脑内异常传递[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
20 |
潘燕;偏头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