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侧流试纸(LAMP-LFD)对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以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探针,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将生物素标记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产物与FITC标记的探针进行特异性杂交,并使用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完成检测。经优化,LAMP最佳反应条件为63℃,反应30min,从LAMP扩增到LFD结果判读仅需40min,比常规PCR检测缩短近2h。试验结果表明,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对鳗弧菌等常见水产或食源性病原菌检测结果为阴性;其针对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达2.03×101 CFU/mL或0.81CFU/反应,是常规PCR(以F3/B3为引物)的100倍;可从人工污染1×102 CFU/mL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的鲫鱼肝组织匀浆样品中检测到细菌。嗜水气单胞菌(106 CFU)人工感染鲫鱼24h,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肝、肾的载菌量分别为1.2×105 CFU/g和6×103 CFU/g;利用LAMP-LFD技术可成功从鲫鱼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出该病原;以F3/B3为引物的PCR方法仅能从感染鲫鱼的肝组织中检测到该病原菌,表明面对实际感染样品,LAMP-LFD的检测灵敏度优于PCR方法。因此,该方法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嗜水气单胞菌,而且操作简单,仪器设备依赖性低,有望成为嗜水气单胞菌现场检测的常规技术手段。
|
|
|
|
1 |
杨广,余文斌,刘金兰,张定国,郭增兵;嗜水气单胞菌适宜pH值和温度的测定[J];内陆水产;2000年08期 |
2 |
周煜华;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科技;2001年12期 |
3 |
郭闯,王永坤;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3年06期 |
4 |
储卫华,于勇;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淡水渔业;2003年02期 |
5 |
李明杰,王志国;泰国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J];畜牧与兽医;2003年04期 |
6 |
郑伟,卢强,韩文瑜,张雅斌,刘艳辉;耐喹诺酮类药物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J];水产科学;2004年04期 |
7 |
方光远,晏文梅,张志成;1株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4年11期 |
8 |
龚新勇,欧阳岁东,主性;鱼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04年03期 |
9 |
张海宾;杨桂芳;;12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杀伤能力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6年01期 |
10 |
吴会民;林文辉;石存斌;;嗜水气单胞菌研究概述[J];河北渔业;2007年03期 |
11 |
高建忠;;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
12 |
张翠娟;于宙亮;赵宝华;何宏轩;;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8年07期 |
13 |
李静;张晓露;刘永杰;陆承平;;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J];畜牧与兽医;2009年03期 |
14 |
张玉芬;亢喜刚;张秀军;;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
15 |
吴倩;闫芳;刘风波;;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0年02期 |
16 |
李永政;杨葆胜;李强;金莉莉;王秋雨;;嗜水气单胞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7 |
李光华;;浅谈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1年11期 |
18 |
孔令富;吴志蕾;毕保良;李永能;曾惠芳;王俊相;;抗浪鱼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年06期 |
19 |
邱德全,何建国,钟英长,江静波;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年S1期 |
20 |
陈怀青;陆承平;;嗜水气单胞菌S层缺失突变株的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