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摘要】: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稳定通过1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74.2%,前三个特征向量的分布特征与稳定通过0℃积温的分布特征类似;④华东地区无霜冻期平均为239.2d,呈明显增长趋势,无霜冻期在1996年出现了突变,年代际变化显示,无霜冻期的增幅随年代有增大的变化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实;王勇;缪启龙;丁园圆;;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2 张美玲;鹿翠华;张慧;;1990年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S1期
3 石光普;陈少勇;董安祥;王银花;冯婧;夏权;;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4 殷雪莲;郝志毅;魏锋;代德彬;;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中部农业的影响[J];干旱气象;2008年02期
5 缪启龙;丁园圆;王勇;段春锋;;气候变暖对中国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5期
6 曹玲;董安祥;窦永祥;牛金龙;;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2期
7 胡玲;唐跃萍;祁如英;王志峻;;柴达木盆地近40年≥0℃、≥10℃初、终日和积温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青海气象;2005年04期
8 屈振江;;陕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9 周伟东;朱洁华;王艳琴;李军;;上海地区百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08年05期
10 刘新生;李四虎;李化龙;赵晓峰;王晓红;李斌华;;咸阳市区近40年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5期
11 侯国成;王秀萍;;大连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12 王媛,方修琦,徐锬,戴玉娟;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J];资源科学;2005年01期
13 骆继宾;;利用气候变暖发展粮食生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7年03期
14 刘淑梅;高浩;黎贞发;;气候变暖对天津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9年S1期
15 姜晓艳;张菁;高杰;陈鹏狮;臧俏冰;姜淼;;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16 郑小华;气候变暖对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J];陕西气象;2005年06期
17 周月华;王海军;吴义城;;增暖背景下武汉地区雾的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5年06期
18 黄梅丽;林振敏;丘平珠;黄雪松;陈德诚;;广西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年03期
19 石光普;陈少勇;董安祥;王银花;石圆圆;;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对流云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0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全球气候变暖对朝阳地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玲;董安祥;窦永祥;牛金龙;;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张景珍;张莉;郭俊健;;济南近60年冬季气候变化对越冬作物及设施农业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宋艳华;张润仙;罗律;谢太初;孙晓文;;气候变暖情况下清远气温变化特征[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美玲;鹿翠华;张慧;;1990年代以来鲁南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及未来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黄鹤;王志超;马鸿青;;近45a保定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建林;;陇中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变革[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黎红;王谦谦;;大连地区近44a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荣裕良;马琳;;气候变暖对松江区高温和低温日数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胡宗海;赵昭昕;;武汉市气温极值及近1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10 李凤琴;武万里;;气候变化对银川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莹;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美国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邱云;孟加拉湾上层环流及其变异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王应刚;晋中盆地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史玉光;新疆区域面雨量及空中水汽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尹华军;增温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光环境下几种幼苗生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7 杨志国;基于ROI的UWB SAR叶簇覆盖目标鉴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孟祥凤;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和暖池的变化特征与机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混沌特性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9 安俊琳;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李丽娟;台湾以东海平面高度和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文岩;气候变暖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D];兰州大学;2011年
2 项连东;华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与海陆气压指数关系的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蒋晓武;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陆面过程响应特征预估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田莉;中国北方地区地面风速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王志伟;西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小燕;安徽沿淮水涝灾害气候分析及棚室蔬菜避洪减灾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7 房一禾;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李扬;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泉;祁连山东段景观变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赵强;准噶尔盆地沙漠增温效应下绿洲热量资源分异规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周洁;气候变暖了,农业该如何应“暖”而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周洁;农作制模式专项定量评价气候变暖对种植制度界限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记者 许琦敏;气候变暖将使小麦玉米显著减产[N];文汇报;2009年
4 申宁馨;气候变暖和酸雨提高森林生产率[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跃辉 通讯员 张恒荣;刘雅章:人人都应为气候变暖尽份责任[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6 记者 任海军;美西部树木死亡率上升,疑因气候变暖受不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石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抗气候变暖的利器[N];中国冶金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冯君;气候变暖背景下 农业抗旱该如何“升级”[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张静;1700名英国科学家联合声明支持气候变暖结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理查德·沃泽尔;展望2020年:不只是气候变暖[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