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西部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重新厘定
【摘要】:关于甘肃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前人曾有不同的认识。依据沉积建造、古生物化石、变质变形等资料,对韩母山群进行解体。将该群下部变质变形较强的烧火筒沟组(钙质砾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上部变质变形较弱的草大坂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寒武系,并将后者与鄂尔多斯西缘下、中寒武统对比。
|
|
|
|
1 |
刘永福;桑洪;孙雄伟;党青宁;朱长见;;塔里木盆地东部震旦—寒武白云岩类型及成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2 |
杨欣德;;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葛屯组、寒武系大林子组及碱厂组沉积相分析[J];国土资源;1988年02期 |
3 |
丁莲芳
,李勇
,安国勤;论陕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3年02期 |
4 |
王砚耕;尹恭正;;贵州扬子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1983年05期 |
5 |
钟云新;;广东省梅县琯坑钨多金属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08期 |
6 |
王建康;;明溪王坊、泰宁香岭震旦系—寒武系副矿物的地层意义[J];福建地质;1984年03期 |
7 |
罗惠麟,蒋志文,何廷贵;川滇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J];地质科学;1982年02期 |
8 |
陈孟莪
,陈祥高
,劳秋元;陕南震旦系上部地层中的后生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意义[J];地质科学;1975年02期 |
9 |
葛如庚;黄德贤;;福建省清流、宁化泉上地区震旦系上统火山岩分布及其特征[J];福建地质;1984年02期 |
10 |
莫杰;;震旦纪[J];地质与勘探;1980年04期 |
11 |
徐世琦,洪海涛,李翔;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特征与规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2年04期 |
12 |
周国强;周振林;;对粤北震旦系乐昌峡群的新认识[J];地质通报;1983年03期 |
13 |
何金有;贾承造;邬光辉;徐备;;新疆阿克苏地区震旦系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其发育模式[J];岩石学报;2010年08期 |
14 |
黄文明;刘树根;马文辛;张长俊;魏全超;宋光永;曾祥亮;;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5 |
王福星,陈乔,赵霞;我国西南震旦纪疑源类化石新资料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3年18期 |
16 |
赵宗溥;震旦系六十五周年的回顾与瞻望[J];地层学杂志;1988年01期 |
17 |
;山西五台山寒武系震旦系和滹沱系的关系问题[J];地质论评;1959年01期 |
18 |
刘鸿允;沙庆安;;长江峡东区震旦系新见[J];地质科学;1963年04期 |
19 |
刘鸿允,沙庆安,胡世玲;中国南方的震旦系[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2期 |
20 |
陈孟莪,林蔚兴,张丕孚,杨森,卜德安;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J];地质科学;198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