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应变测量的关键原理——摩尔圆
【摘要】:20世纪60年代,在板块理论建立的同时,对变形岩石和矿田构造作定量分析以替代定性分析的有限应变测量方法也建立了起来。定量分析的主要标志是将摩尔圆方法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同时也引入矿田构造分析中,并且得到改进与发展。有限应变摩尔圆为分析岩石大变形而建立,极摩尔圆随后为分析广布于野外岩石中的一般剪切变形而建立。我国著名学者李四光在此之前将应力摩尔圆和库仑准则从力学领域介绍到构造地质学,尔后一些中国学者为改进和发展极摩尔圆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浅显的方式解释摩尔圆的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附带做些练习和解答。
|
|
|
|
1 |
刘瑞珣,吕古贤,王方正,正世锋;变形构造分析的定量化与摩尔圆的引用与发展[J];中国地质;2003年02期 |
2 |
张进江,郑亚东;运动学涡度和极摩尔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3期 |
3 |
郑亚东;亚干变质核杂岩的运动学涡度与剪切作用类型[J];地质科学;1999年03期 |
4 |
张进江,郑亚东;运动学涡度、极摩尔圆及其在一般剪切带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03期 |
5 |
郑亚东;结构面力学性质的定量鉴定[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
6 |
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7 |
蒲磊;周立发;周正;万延周;;小秦岭楼村地区寒武系鲕粒变形有限应变测量分析及意义[J];西北地质;2008年02期 |
8 |
马维峰,于在平,常宏;岩石有限应变测量R_f/Φ法的一种改进方法[J];西北地质;1999年04期 |
9 |
周继彬,曾佐勋,袁金荣;构造地质学软件包——StrucKit的介绍[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
10 |
李云安;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莫尔圆图解网法[J];地质科技情报;1993年01期 |
11 |
王新社,张尚坤,张富中,杨崇辉;鲁西青邑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及剪切作用类型[J];地球学报;2005年05期 |
12 |
郑亚东,王玉芳;内蒙亚干变质核杂岩剪切作用类型的初步分析[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13 |
吴湘滨,彭少梅;粤北新洲推覆体三维有限应变的分形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6年01期 |
14 |
周继彬,曾佐勋;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反向轮法的计算机CSD软件设计[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5 |
张波,张进江,郭磊,王维亮;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系中糜棱岩带构造特征及变形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
16 |
张波;张进江;钟大赉;郭磊;;滇西澜沧江左旋走滑挤压带应变分解的应变和运动学涡度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0期 |
17 |
石磊,黄维平,孟宪刚;岩石变形图像分析的计算机统计方法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18 |
王文武,武广,王宏博;辽西凌源—北票断裂带有限应变分析及其意义[J];地质与资源;2004年02期 |
19 |
王勇生,朱光;运动学涡度及其测量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
20 |
郑亚东;王涛;张进江;;运动学涡度的理论与实践[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