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对夏玉米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提高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连续两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和脲甲醛(UF)。在玉米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植物含氮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氮肥损失量等。【结果】(1)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可分别提高夏玉米产量18.9%、16.8%、13.7%和13.6%,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5、4.8、4.0和3.7 kg·kg-1。(2)不同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控失尿素和尿素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为54.9%、42.4%、38.3%、38.3%和22.0%,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3%、43.8%、39.2%、46.2%和46.6%。此外,与尿素相比,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凝胶尿素、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分别降低了47.6%、43.1%、40.8%和26.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脲甲醛处理的夏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45.0 kg·hm~(-2),其次是凝胶尿素,为222.5 kg·hm~(-2)。脲甲醛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释化氮肥中最低,为153.4 kg·hm~(-2),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和控失尿素分别为173.1、181.5和185.7 kg·hm~(-2)。凝胶尿素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35.6 kg·hm~(-2),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的氮表观损失量分别为38.8、41.2和51.3 kg·hm~(-2)。【结论】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土壤上,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脲甲醛和凝胶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
|
|
|
1 |
吴广柱;李守北;刘廷府;;夏玉米种植与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5期 |
2 |
岳尧海;刘文国;周小辉;赵万庆;周旭东;石贵山;;夏玉米早播方法及早播增产的原因[J];农业与技术;2007年05期 |
3 |
高传昌;王兴;史尚;汪顺生;宋哲;;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3年10期 |
4 |
;种好管好夏玉米[J];农业科技通讯;1976年05期 |
5 |
;运用唯物辨证法 指导夏玉米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1978年03期 |
6 |
李斌;陆永庆;王凤文;;狠抓夏玉米 确保秋粮丰收[J];河北农业科技;1980年03期 |
7 |
谢凤生,王道明;谷城县夏玉米盖草技术示范小结[J];湖北农业科学;1991年06期 |
8 |
赵振邦,李猛,武德传,池林根;气象因素对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的影响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9 |
杜黎君;新乡地区2000年夏玉米减产的气候原因[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年02期 |
10 |
李淑英,魏树爱;缩短农耗期提高夏玉米产量[J];中国农村科技;2002年06期 |
11 |
卜祥凤;夏玉米产量徘徊不前的原因浅析[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06期 |
12 |
李全起,陈雨海,韩惠芳,于舜章,于强,罗毅,欧阳竹,王吉顺;底墒差异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
13 |
游福欣,王向阳,王宗杰,王定郧,刘迎锋;夏玉米最佳施氮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4 |
韩宝文,秦文利,李春杰,邢素丽,叶英;平衡施肥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15 |
杨海鹰,付祥建,马振生,白凌霞;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J];河南气象;2005年02期 |
16 |
高蓓;栗柯;李艳丽;魏婷;;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7 |
闫泗云;晁先军;许平先;孟丽娟;;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06年05期 |
18 |
张翠英;樊景豪;;菏泽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J];山东气象;2006年02期 |
19 |
李英峰;李静;;紧凑型夏玉米单产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种业;2006年07期 |
20 |
陈国清;陆虎华;薛林;黄小兰;石明亮;印志同;;优质高产早熟夏玉米新品种苏玉14的选育[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