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 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变化特征
【摘要】:【目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小麦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变化特征,为冬小麦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科学参考。【方法】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潜在种植区内各站点冬小麦逐年潜在光温产量,综合考虑高产性和稳产性指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在分析1981—2010年(时段Ⅱ)较1961—1980年(时段Ⅰ)潜在光温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的变化及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的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6.33%和7.42%,而次高产区和低产区面积减少,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减少了10.50%和3.24%。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稳产区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降低了25.76%,而稳产区、次稳产区和低稳产区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2.09%、10.34%和3.31%。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界限在空间上都发生改变。其中,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界限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西扩,潜在最适宜区南界由安徽省中部北移至山东省西北部,潜在最适宜区西界由山西省西南部西扩至陕西省西北部;冬小麦潜在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大移动距离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西南部,移动距离达835.63 km。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界限变化引起各区域冬小麦面积相应改变。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中国冬小麦潜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下降,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比例分别降低了4.49%和4.75%,而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冬小麦面积增加,占研究区域冬小麦面积的比例分别增加了7.17%和2.06%。中国冬小麦各等级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的单产增加,平均提高513 kg·hm-2,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得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的总产下降,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9.4%(5 108×104 t)和15.1%(5 896×104 t),从而使冬小麦种植区内冬小麦总产整体下降了1 504×104 t,与时段Ⅰ相比占总产的比例降低了2.07%。【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增加,最稳产区面积减少,由于稳产性下降引起冬小麦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缩小;中国冬小麦潜在光温适宜种植区最适宜区界限北移西扩,适宜区界限向东北方向移动,适宜区界限的变动引起中国冬小麦各等级适宜种植区内的单产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但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冬小麦面积减少,使中国冬小麦的总产整体下降。实际生产中,冬小麦潜在光温产量适宜性发生改变的区域,应注意结合当地的灌溉条件,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
|
|
|
1 |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2 |
喻敏,胡承孝,王运华;冬小麦缺钼反应的基因型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3 |
刘庆梅,刘陪军,朱同贵,郭跃升,曲仁国,蒋庆功,崔振岭,陈新平,张福锁;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在冬小麦上的示范[J];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05期 |
4 |
王勇,高育锋,樊廷录;旱地周年覆膜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
5 |
丛振涛,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Ⅰ:模型[J];水利学报;2005年05期 |
6 |
千怀遂,焦士兴,赵峰;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
7 |
刘艳红;徐凤霞;张晓辉;周玉兰;朱翠红;;山东省潍坊市冬小麦产量统计预报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4期 |
8 |
郑彩霞;张富仓;张志亮;李志军;;限量灌溉和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
9 |
陈世敏;杨瑞霞;马步朝;;4种控制冬小麦冬前旺长措施的效果对比[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0 |
孙秋生;樊景豪;;菏泽市2007~2008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5期 |
11 |
太勒提;古江远;阿依夏木;;霍城县冬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年05期 |
12 |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3 |
王鹤龄;王润元;赵鸿;甘延太;;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
14 |
杨武德;宋艳暾;宋晓彦;丁光伟;;基于3S和实测相结合的冬小麦估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15 |
孔箐锌;张海林;宋振伟;陈阜;;不同灌溉水平对冬小麦耗水构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
16 |
文新亚;宋振伟;孔凡磊;张志鹏;陈阜;;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冬小麦不同施氮处理颜色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7 |
张玉峰;杨武德;白志明;白晶晶;王大成;牛波;冯美臣;;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投资风险预测模拟[J];生物数学学报;2010年01期 |
18 |
周贺玲;李丽平;高霞;陈敏;;廊坊市冬小麦干旱气候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19 |
杨秋云;李红英;王文亮;杨建堂;侯彦林;;磷、铜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
20 |
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