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成迪芳  王文峰  陈阜  
【摘要】: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制度一级区种植界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位面积周年产量的可能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281个站点自建站至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0℃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热量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地区种植制度零级带的变化,综合考虑热量和降水两个指标研究了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的变化,并利用2000-2007年各省粮食产量分析了种植制度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果(1)南方地区≥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1℃·d/10a,≥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9mm/10a,空间差异大。(2)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方一年一熟与一年二熟区的分界限无明显变化;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的界限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向西推进约0.2个经度,向北移动约0.20个纬度;研究区域一年三熟区面积扩大,一年二熟区面积有所缩小,一年一熟区也稍有缩小。与1980年前相比,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变化较大:黄淮海地区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的南界向北移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区整体向北推移,且总面积扩大;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北界在四川东北部向南移;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西界向西推移,东南界向西推进,总区域面积变化不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北界平均向北移动,西界也平均向西推进,总区域扩大;华南晚三熟二熟与热三熟区,其北界平均向北移动,区域扩大。(3)种植制度的改变有利于大部地区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气候变化对南方地区种植制度界限有较大影响,造成多熟种植界限的向北、向西推进,多熟种植区域扩大,总体上有利于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增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春生;许豆艳;郭爱生;杨红峰;;气候变化对草地畜牧业及生产力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9期
2 史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正义探析[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3 夏军;占车生;刘晓洁;乔云峰;柳文华;;《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项目启动[J];地理学报;2010年03期
4 李勇;杨晓光;代姝玮;王文峰;;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倒春寒灾害时空演变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5 熊安元;90年代长江中游异常多雨的气候变化背景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6 张海东;罗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7 贺瑞敏;刘九夫;王国庆;张建云;;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J];中国水利;2008年02期
8 许有鹏;尹义星;陈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与水安全问题[J];中国水利;2009年09期
9 ;新书架[J];气象;2010年11期
10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11 董锁成;陶澍;杨旺舟;李飞;李双成;李宇;刘鸿雁;;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4期
12 龙红;朱勇;王学锋;黄玮;;云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13 李凤民;Kadambot H.M Siddique;Neil C Turner;欧阳志云;熊友才;;气候变化下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J];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4 秦伯强;;中亚近期气候变化的湖泊响应[J];湖泊科学;1993年02期
15 袁立新;段修荣;;自贡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01期
16 张星;陈惠;谢怡芳;张春桂;;气候变化背景下福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和趋势[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17 欧阳丽;戴慎志;包存宽;王晓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自适应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18 吴赛男;廖文根;隋欣;;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年11期
19 陈家其;近二千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初步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2期
20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任贾文,王绍武,伍荣生,杨修群,王苏民,刘时银,董光荣,卢琦,黄镇国,杜碧兰,罗勇;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畅;;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新概念[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陈新光;王华;邹永春;林青山;蔡立;;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欧阳丽;戴慎志;包存宽;王晓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自适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曾文革;肖峰;;论气候变化背景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协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5 王成己;王义祥;黄毅斌;翁伯琦;;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策略[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仝文伟;张玉娟;郭艳玲;王二虎;;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综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7 葛珊珊;李倩;张韧;洪梅;周爱霞;;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影响与风险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8 张世伟;杜国志;;气候变化与水利规划[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胡飞;杜尧东;;气候变化对广东省石灰岩贫困地区的影响[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方文松;陈怀亮;刘荣花;王友贺;;河南省近二十多年来土壤水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永华;白刺叶片性状对人工增水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张峰;中国草原碳库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D];兰州大学;2010年
3 余雯;夏季西北冰洋三界面碳通量的估算与测定[D];清华大学;2010年
4 靳英华;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农田耕作生态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於虹;中国南方地区兔眼蓝浆果的引种、区划及其保鲜贮藏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溪澄;ENSO事件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朱磊;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投资建模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书平;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性保护的法律政策建构[D];郑州大学;2012年
2 王志丰;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基础冲刷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邵燕华;中国南方地区夏季猪舍降温效果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秀美;中泰农产品贸易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周艳;中国南方9个黄牛群体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鹏;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结果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结果之比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王英巍;气候变化背景下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严提珍;中国南方广西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全面分子诊断(附4例新突变)[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陈长二;大连松针、儿童血液和黄河三角洲土壤中多溴联苯醚污染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尹继福;夏季室外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蔚;“绿色校园”建设方兴未艾[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行动计划[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金振蓉;我国首次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邓的荣;未来20年 我国变暖2.8℃[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金国;能源与环境的福音[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汝凤军;高度关注气候变化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江然;福建:应对气候变化打出“组合拳”[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冯磊张翔宇;上海市政府召开防汛工作会议[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乌兰;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10 郭日生;我国未来发展的特殊挑战[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