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
|
|
|
1 |
李淑珍,冯孝严,蒋明杉;保护地油桃优良品种介绍[J];北方果树;1997年01期 |
2 |
唐高霞;;保护地土壤的生物条件与调节[J];农村科学实验;1998年03期 |
3 |
唐高霞;;保护地甜椒三落及综合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2002年05期 |
4 |
李德伟,姜彦文,孙骏鹏,李进;保护地芹菜斑枯病的防治[J];新农业;2004年07期 |
5 |
杨新社;保护地杏树夏季管理[J];西北园艺(果树);2005年03期 |
6 |
郭淑娟;裴悦珩;李绍雄;;保护地西葫芦吊蔓加密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02期 |
7 |
黄寰;;北京保护地黄瓜新品种及应用情况[J];蔬菜;1990年02期 |
8 |
张腾福;郭来珍;;保护地型煤加温技术的研究应用[J];蔬菜;1992年06期 |
9 |
高振江;吕佩珂;;番茄灰霉病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1992年11期 |
10 |
胡建国,赵丹庆,刘淑琴;气肥CO_2在保护地中的应用概况与前景[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4年02期 |
11 |
马青,张管曲;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1995年04期 |
12 |
李淑珍,冯孝严,蒋明杉;保护地油桃优良品种介绍[J];新农业;1996年11期 |
13 |
吴国兴,王耀林,沈善铜,张志斌,亢树华,张真和,李建伟;“九五”期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1996年04期 |
14 |
牟晓燕,康振和,牛玉坤,王依群;大庆市保护地黄瓜生产综述[J];北方园艺;1997年04期 |
15 |
曲秀兰,王克智,赵瑞勇;葡萄保护地丰产栽培试验[J];落叶果树;1998年S1期 |
16 |
王德生;保护地专用番茄良种L—401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8年11期 |
17 |
;“京椒一号”甜椒[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年11期 |
18 |
王永权;;保护地病害防治新技术——粉尘施药法[J];农村科学实验;1998年01期 |
19 |
倪文俊,吕良君;保护地番茄灰霉病诊断与防治[J];北方园艺;1999年06期 |
20 |
党静,孙殿玲,苏凤华,卢杰;保护地内辟新路栽培草莓效益高[J];吉林蔬菜;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