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新宇,王先彬,陈江峰,葛宁洁;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流体包裹体成分及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9年04期 |
2 |
吴秀玲;孟大维;韩郁菁;郑建平;;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矿物的超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S1期 |
3 |
范宏瑞,郭敬辉,胡芳芳,储雪蕾,陈福坤,金成伟;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差异性折返:流体包裹体证据[J];科学通报;2005年10期 |
4 |
沈昆;张泽明;黄太岭;赵旭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超高压变质岩副矿物锆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5 |
王清晨,林伟;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6 |
钟增球,张宏飞,索书田,游振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7 |
江来利,徐树桐,刘贻灿,吴维平,石永红,苏文;大别山石马地区超高压变质岩角闪岩相变形的Rb-Sr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
8 |
郭震宇,董火根,郭令智;大别山五庙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构造[J];地质论评;1998年03期 |
9 |
韩郁菁,张泽明,刘嵘;安徽双河含柯石英硬玉石英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0 |
樊孝玉,吴秀玲,孟大维;超高压变质岩中辉石类矿物的超微结构特征[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4期 |
11 |
刘晓春,曲纬;变质地质学新领域─—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地球动力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2期 |
12 |
李曙光,黄方,周红英,李惠民;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及北部片麻岩的U-Pb同位素组成——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的制约[J];中国科学D辑;2001年12期 |
13 |
江来利,刘贻灿,吴维平,苏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及折返过程[J];地质科学;1999年04期 |
14 |
游振东,索书田,钟增球,桑隆康,张泽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J];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15 |
李锦轶,杨天南,陈文,张思红;中国东部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变形事件的~(40)Ar/~(39)Ar定年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的重建[J];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16 |
郑建平,路风香,郭晖,任迎新;金刚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4年03期 |
17 |
叶造军;贵州大厂锑矿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5期 |
18 |
赵中岩,方爱民,俞良军;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构造岩:超高压变质岩构造形迹[J];科学通报;2002年12期 |
19 |
徐启东,钟增球;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20 |
张振亮,吕新彪,饶冰;流体包裹体的合成方法及其对矿床学研究的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