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之维:从布伯、伽达默尔到哈贝马斯
【摘要】:西方哲学的对话维度在其发端之时便已敞开,及至现代则是大放异彩。后期维特根斯坦、阿伦特、列维纳斯与罗尔斯等哲学家都为之着意甚多,而布伯、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更为之倾力无数。布伯试图开显对话人生与哲学的另一条可能通道,并一反传统哲学对"实体概念"的钟情而转向对"关系概念"的推崇,从而使关系思维、对话思维成为其哲学建构的本体论承诺。伽达默尔将解释学引向对话理论,坚持理解既非追寻原意、亦非任由主体对文本纵情演绎的解释学诉求,从而使得现代解释学成为一种消解基础、悬置中心,且又综合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双重任务的对话哲学。而哈贝马斯则试图彰显语言的规范力量,基于普遍语用学所内蕴的"对话资质理论"、"语用学的意义理论"
|
|
|
|
1 |
本版编辑 美国Richard E.Palmer 周兮吟 译 台湾玄奘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林安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郁振华;伽达默尔:跨文化理解和对话是至关重要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
2 |
胡传顺 吴仁平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伽达默尔重塑形而上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