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摘要】:提供了用组装式长棒束取得的95个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数据,介绍了实验本体的结构特点及适应长棒束临界热流密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结果。实验是在高压热工回路上完成的。棒束为3×3正方形排列,水由下而上垂直流过棒束。组装成棒束的电加热实验元件的直径为9.5mm,棒中心距为12.6mm,轴向热流密度均匀分布,有效加热长度2200mm。实验参数范围是:压力p=14.4~15.7MPa,质量流速W_g=1204~3545kg/(m~2.s),临界点含汽量X_c=(-17.3~15.7)%。全部实验数据按截面平均法在VAX机上进行了综合处理,得到了适用于上述参数范围的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关系式。公式计算值与实验数据比较的标准偏差为6.5%。
|
|
|
|
1 |
刘振华,张彤;倾斜窄长套管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2 |
张世一;张晓忠;金滔;汤珂;黄云舟;;沸腾表面对液氮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实验[J];低温工程;2011年04期 |
3 |
秋雨豪;刘振华;;平板滞止区内R-113的喷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
4 |
熊万玉;王飞;肖泽军;卢冬华;;矩形窄缝通道轴向非均匀加热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7年04期 |
5 |
张伯义;长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00期 |
6 |
张鹏,尤国春,任欣,王如竹;窄缝通道中液氮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7 |
韩吉田;张金霞;陈常念;邵莉;;临界热流密度流体模化方法与分析[J];节能;2010年02期 |
8 |
钟昕;刘秀芳;赵红利;胡伟;侯予;;相变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J];低温工程;2011年02期 |
9 |
杨晓强,苏光辉,苟军利,秋穗正,贾斗南;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型临界热流密度的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年01期 |
10 |
李佳;张震;姜培学;雷树业;;光滑表面与切槽表面喷雾冷却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
11 |
林宗虎,王栋,陈学俊;临界热流密度值模化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
12 |
刘振华,童铁峰;高温平板滞止区内饱和水喷流沸腾传热最大热流密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
13 |
武俊梅;苏光辉;;流动不稳定性对CHF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
14 |
肖泽军,陈炳德,李忠朋,贾斗南;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进展[J];核动力工程;2003年01期 |
15 |
韩浪;冉旭;单建强;黄彦平;陈炳德;朱继洲;;人工神经网络在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
16 |
单建强;D.C.Groeneveld;;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数据库的整理[J];核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
17 |
陈常念;韩吉田;邵莉;卢申卿;陈斌;;临界热流密度流体模化广义准则数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
18 |
吴超;李会雄;颜利波;;临界热流理论模型的分析与实验验证[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8期 |
19 |
刘振华;秋雨豪;;超亲水特性传热面上水喷流冷却时的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7年01期 |
20 |
单建强,黄彦平,陈炳德,朱继洲;神经网络在CHF预测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