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钨单晶纳米带和纳米线的气相合成
【摘要】:利用W纳米粉和Ni(NO3).26H2O的高温反应,可制备出长度超过20μm,宽度在200~2000nm,厚度在50 nm以下的氧化钨纳米带和长度在20μm以上,直径在100nm以下的氧化钨纳米线。合成的纳米带和纳米线均排列成放射式花状结构。XRD,SEM,TEM和EDS等一系列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氧化钨纳米带和纳米线是沿010方向生长的,具有完好单晶结构的W18O49相。化学反应热力学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合成的氧化钨纳米带和纳米线是通过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的。
|
|
|
|
1 |
李志华;张艳舞;;同一体系内水热合成VO_x·nH_2O纳米线和纳米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2 |
刘文胜;马运柱;唐芳;黄伯云;彭芬;;微/纳米氧化钨晶须的制备工艺及原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年04期 |
3 |
王琳;;Sb纳米晶的化学液相控制合成进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4 |
齐增亮;李言荣;;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6年11期 |
5 |
周根陶;;一维纳米结构材料的水热合成:钒酸盐单晶纳米线和纳米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6 |
张华,左鸣,李公普,谭舜,张庶元;硫化铅超细纳米带和纳米线的TEM表征[J];电子显微学报;2005年02期 |
7 |
宋旭春;王芸;林深;杨娥;;氧化钨纳米颗粒和纳米线的选择合成及光致发光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3期 |
8 |
杨枣;彭坤;袁缓;刘富生;胡爱平;;纳米带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5期 |
9 |
张立德;方晓生;王业伍;;ZnS纳米线的生长动力学和形貌演化[J];科学观察;2008年05期 |
10 |
薛增泉,奚中和,邢英杰,张耿民,宋教花,申自勇,侯士敏,高崧,赵兴钰,张琦锋,刘惟敏,吴锦雷;新型纳米功能材料[J];真空;2004年01期 |
11 |
邹强;李付奎;张之圣;李玲霞;王慧;薛涛;王磊;倪恒侃;;高分子自组装Mn_2O_3花瓣状纳米带、纳米线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9年17期 |
12 |
秦玉香;包智颖;胡明;孙鹏;;钨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合成与表征(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0年12期 |
13 |
刘新利;张泉;王世良;王超;贺跃辉;;W_(18)O_(49)亚微米棒阵列的制备及其生长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05期 |
14 |
武祥;隋解和;蔡伟;;无催化热蒸发ZnS粉末制备半导体ZnO纳米带[J];功能材料;2007年06期 |
15 |
任山;叶志超;胡卓锋;白云帆;杜文哲;秦锡洲;;热氧化法合成ZnO纳米带及其光电特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嵇天浩;侯少凡;杜海燕;孙家跃;;六方相WO_3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
17 |
姜妲;司伟;陈元涛;龚睿;王继杰;翟玉春;;单晶Bi纳米带的合成与表征[J];纳米科技;2009年03期 |
18 |
陈海燕;杨晓玲;罗庇荣;刘应开;;CdS及其稀土掺杂纳米带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1期 |
19 |
宋旭春;杨娥;郑遗凡;王芸;;水热合成Dy(OH)_3纳米棒和纳米带[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3期 |
20 |
叶晓云;周钰明;;纳米ZnO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