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交叉验证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正近年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一种标准的高维数据分析方法[1-2]。PLSDA是一个有监督的学习方法,在分析代谢组学数据时往往由于变量过多而出现过拟合现象。判断PLSDA模型分类效果使用最
|
|
|
|
1 |
邱青青;燕敏;李琛;;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
2 |
刘树业;段樱;李娴;;代谢组学的进展及肝脏代谢组学[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03期 |
3 |
吴公平;王蓉蓉;田洪;刘东波;胡瑕;欧阳杰湖;陈子渊;;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3期 |
4 |
王宇平;郭长江;杨继军;韦京豫;张琪;颜贤忠;;急性低氧暴露小鼠外周血代谢组变化分析[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年02期 |
5 |
岳秀飞;史晓伟;;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
6 |
张敏;钱善军;;代谢组学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7 |
施钰琳;王小琴;;代谢组学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20期 |
8 |
熊萍;肖丽英;李继遥;;细菌和真菌的代谢组学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S1期 |
9 |
苑福升;刘健;高琦;朱本清;王海涛;闫鹏;杨小玉;;联合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探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间规律[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2期 |
10 |
许彬;王海龙;魏开华;张学敏;杨松成;;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及其在几类重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5期 |
11 |
刘树民;卢芳;王喜军;孙文军;董培良;;基于代谢组学的热病证候模型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年04期 |
12 |
张淑香;孙晖;孙文军;杨昆;王喜军;;基于临床化学及代谢组学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价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10期 |
13 |
陈静;单圆鸿;严沁;赵素敏;尹沛源;赵欣捷;路鑫;席晓薇;万小平;许国旺;;一种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从代谢指纹到潜在标志物[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10期 |
14 |
隆琦;陈楠;;代谢组学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0年09期 |
15 |
刘喜红;丁宗一;;重视开展儿科领域内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12期 |
16 |
陈艳华;张瑞萍;宋咏梅;董立佳;詹启敏;再帕尔.阿不力孜;;基于快速高分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尿液分析方法的建立[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
17 |
刘兴洲,王国相,邱浩彰,毛坤,孙少杰,汪仁彬,孙瑞华,焦劲松,杨秉贤;棘波触发平均肌电图新参数对神经原性损害的诊断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1997年11期 |
18 |
周宏伟;谭凤仪;钟音;栾天罡;;代谢组学及其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7年02期 |
19 |
张芳梅;孙晖;张贺;王芹芹;王喜军;;心气虚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信息;2011年01期 |
20 |
宋其林,高本,李侠,杨秋实,青雪梅;人体衰老生物学标志的三维表示方法[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