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稻田系统磷素输移特征研究
【摘要】:磷是水体富营养化限制性元素,近年来由于磷肥的过量施用,农田迁移的磷素已成为水体磷素的主要来源。本研究通过野外测坑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处理(OT)、混施肥处理(MT)和化肥处理(CT)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中磷素的迁移流失特征及这3种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探求稻田系统的最佳施磷方式。结果表明,CT、MT和OT 3种施肥方式的磷径流流失负荷分别为0.56 kg(P)·hm-2、1.13 kg(P)·hm-2和4.20 kg(P)·hm-2,渗漏流失负荷分别为0.42 kg(P)·hm-2、0.44 kg(P)·hm-2和0.45 kg(P)·hm-2;磷的径流流失占流失总量的56.86%~90.38%,是水稻田磷素流失的主要途径。磷的径流流失主要受施肥和降雨的影响,50%左右磷的流失发生在第1次径流过程;磷素渗漏流失特征不受施磷处理的影响,80%以上的流失发生在施肥后的前30 d。在磷素流失形态上,坑面水、渗漏水和径流水中磷素的主要形态均为可溶性磷;在土壤方面,MT处理和OT处理能保证土壤磷营养,CT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则显著下降。3种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且MT最高,为6 728.84 kg·hm-2;磷肥利用率CT和MT处理显著高于OT,CT和MT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比较,混施肥处理在磷素流失、土壤养分利用和水稻产量等方面更符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
|
|
|
1 |
闻轶;张翰林;谢剑炜;曹林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系统氮素流失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
2 |
籍增顺,张松令,张鸿杰,徐建兵,郑王义,崔欢虎;旱地小麦不同年型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Ⅱ.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开发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7年02期 |
3 |
李俊杰;吕锦萍;张玉霞;孙建军;查体翔;艾力哈木;;膜下滴灌棉田氮磷不同施肥方式效果[J];中国棉花;2007年05期 |
4 |
都基海;;小畦大背套种半夏玉米丰产栽培试验简结[J];山东农业科学;1978年02期 |
5 |
都基海,曲传利;小畦大背套种半夏玉米品种与栽培正交试验总结[J];山东农业科学;1980年01期 |
6 |
姜开圣,茅弼华,张德明,肖伯群,陆仁峥,蒋步银;杂交中籼稻高产施肥方式探讨[J];土壤肥料;1992年04期 |
7 |
林永增;王兆晓;董志强;;少耕法农艺深施肥方式对棉花肥效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3年02期 |
8 |
吴移生,靳玉兰,陶承友,俞平;玉米施肥方式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9 |
张其德,张建华,刘合芹,李建民;限水灌溉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旗叶某些光合功能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年01期 |
10 |
谢秋发,刘经荣,石庆华,李木英;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年05期 |
11 |
薛逸;谢应明;;不同施肥方式对马铃薯种薯扩繁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年02期 |
12 |
马妍;任玉荣;诸亚铬;;不同密度及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
13 |
李悦;唐仕云;;不同施肥方式对新台糖22号生产的影响[J];广西热带农业;2008年03期 |
14 |
陈天钦;吕烈武;唐拴虎;吴育富;杨少妮;张润;朱宏;;定安县稻作区水稻控释肥合理施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
15 |
徐艳霞;魏占彬;王天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18期 |
16 |
王惠珍;王艳;王引权;杜弢;张延红;陈红刚;朱田田;;不同氮肥水平对万寿菊根际微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17 |
彭志红;赵志刚;张冠;韩成云;;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
18 |
谢光礼;刘逊忠;赖景南;;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
19 |
鲁晋秀;杨峰;党建友;;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9期 |
20 |
邓忠;白丹;翟国亮;冯俊杰;赵红书;韩启彪;张文正;;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棉花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