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典型井灌区农田水循环过程研究回顾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在农田水分循环和水量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进展。目前,对于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的蒸散耗水量及其结构(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有较详细的研究结果。全年总蒸散量多年平均870 mm,每年亏缺的350 mm左右需要靠提取地下水保证;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蒸发的深度在地表下20 cm处,而植物蒸腾耗水也主要是利用0-4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对于土壤深层渗漏量和地下水接受垂直补给的问题,不同研究结果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尚需更精细的试验来确定。对于区域水量平衡和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评价和管理,目前急需重点开展区域蒸散量的精确估算和模拟研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农业种植方式的水量平衡与水分转化过程研究。
|
|
|
|
1 |
胡镜荣,石凤英;华北平原古河道发育的环境条件及其沉积特征[J];地理研究;1983年04期 |
2 |
赵英时;华北平原十二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J];地理研究;1987年04期 |
3 |
王建革,陆建飞;华北平原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1998年03期 |
4 |
许清海,李润兰,朱峰,阳小兰,梁文栋;华北平原冲积物孢粉沉积相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
5 |
熊毅;席承藩;;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的性质及其演变[J];科学通报;1957年06期 |
6 |
熊毅;席承藩;张同亮;王尊亲;赵仲武;;华北平原土壤的发生和演变过程[J];科学通报;1957年07期 |
7 |
鲁震;;1937年荷泽7.0级地震及华北平原中南部强震发生条件学术讨论会概况[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10期 |
8 |
赵淑珍;;华北平原东北部地热区垂向电测深区域异常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9 |
扈忠慈,陆长荣,白乃英,孙文起;华北平原飑线与一般对流活动发生条件的对比分析[J];气象;1987年08期 |
10 |
陈述彭;赵英时;;谈华北平原的变迁[J];遥感信息;1992年03期 |
11 |
何庆成;刘文波;李志明;;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
12 |
李善峰;叶晓滨;何庆成;房浩;佘文芳;;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4期 |
13 |
李振声;;李振声:控制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 大力推广节水农业[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05期 |
14 |
鄂建;孙爱荣;;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机理与特点及防治措施[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2期 |
15 |
辛克强;黄立志;;华北平原地裂缝成因新说[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2期 |
16 |
刘园;王颖;杨晓光;;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
17 |
熊毅,刘文政;排水在华北平原防治土壤盐渍化中的重要意义[J];土壤;1962年03期 |
18 |
沈树荣;;华北平原的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問題[J];中国地质;1963年01期 |
19 |
阎锡屿;焦淑琴;朱向荣;郑灼华;;对华北平原第四系水文地质分层的初步商榷[J];中国地质;1963年04期 |
20 |
陆亚洲,顾定法,唐青蔚,林跃明;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分析[J];资源科学;1982年03期 |
|